大豆行业

首页 » 常识 » 预防 » 植物营养团队发表ldquo我国东北不
TUhjnbcbe - 2021/1/7 10:19:00
近期,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何萍研究员团队发表了题为“Soybeanyield,nutrientuptakeandstoichiometryunderdifferentclimateregionsofnortheastchina”的研究性论文。

本研究收集和汇总了-年我国东北地区包括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的暖区(19°C)和冷区(19°C)的大豆田间试验数据,分析了大豆生育期内温度变化对大豆籽粒产量、养分吸收、养分偏因子生产力、土壤基础养分供应、养分内在效率和养分吸收比例的影响。

Mapofthesoybeanexperimentalsites,meteorologicalstations,andtemperatureregionsinnortheastChina(–).

大豆生育期日平均气温和总降雨量

在-年间,暖区大豆生育期内日平均气温没有显著变化,但在冷区从-年到-年日平均气温增加了0.29℃。

暖区和冷区大豆生育期内平均总降雨量相似,并随时间的变化以相似的速度增加。

大豆籽粒产量

在-年间暖区大豆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变化,但在冷区大豆产量整体呈现增加的趋势。

就整体结果而言,暖区大豆平均产量高于冷区产量。暖区大豆产量位于2.5-3.5t/ha的占全部试验样本数的68%,而冷区大豆产量位于2-3t/ha的占全部试验样本数的63%。

养分偏因子生产力和土壤基础养分供应

在-年间,氮、磷和钾偏因子生产力在暖区和冷区均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在-年间冷区土壤基础磷素和钾素供应变化不大,但在暖区从-年到-年土壤基础磷素和钾素供应分别增加了5.7和10.9kg/ha。

暖区和冷区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随时间的变化均表现为增加的趋势,但暖区土壤基础氮素供应高于冷区。

养分内在效率

氮素和钾素养分内在效率(即大豆籽粒产量/地上部养分吸收量)的平均值和频率分布在暖区和冷区均表现为相似的结果,但磷素养分内在效率在暖区比寒区平均增幅达到了30%。

养分吸收比例

对于大豆养分吸收比例而言,暖区和冷区的大豆N/K比(即地上部氮素吸收量/钾素吸收量)结果相似,而暖区N/P比高于冷区,主要是因为冷区较高的土壤磷素供应导致大豆对磷素的奢侈吸收。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气候条件对大豆产量和养分吸收具有较大影响。暖区大豆产量高于冷区。在不同产量水平下,温度对大豆氮素和钾素吸收影响不大,但暖区磷素养分内在效率高于冷区。在冷区土壤磷素含量过高,主要是由于过量施用磷肥未结合可获得产量所需养分量和土壤养分供应,导致作物对磷素的奢侈吸收。这些结果均表明,合理降低磷肥施用量对于提高东北冷区磷肥利用率具有重要意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1
查看完整版本: 植物营养团队发表ldquo我国东北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