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天气回暖,农事渐忙。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抓紧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雨水时节,大众网派出多路记者,走进东营广袤乡村,采访农业生产一线故事,见证乡村振兴的“一年之计”。00:42大众网·海报新闻记者赵菲菲樊擎宇东营报道一场绵密的小雨过后,土地变得逐渐松软起来,冬天凛冽的寒气逐渐退去,小草从地面上探出了头,东风将河水破冰,大雁北归,沉睡了许久的老树铆足劲儿抽出嫩绿的新芽,万物从头到脚的新,目之所望,尽是鲜活的生命力。在垦利区黄河口镇大豆制种能力提升工程的工地上,机器的轰鸣声,如春雷般唤醒了这片黄河尾闾的土地。黄河口镇是个农业底色浓重的乡镇,村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种植棉花、玉米、大豆等粮食作物。由于盐碱地先天条件的制约,如何向盐碱地“要”更多的粮,一直是黄河口镇苦苦探索的课题。年,在东营华亚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在黄河口镇流转的亩大豆试验田里,亩产斤的大豆种子“郓豆1号”、“华豆12号”在11个豆种中脱颖而出,让黄河口镇农技站的站长赵培勇长长舒了一口气。“终于成了,这两年的奔波没白费”。在漫长的种植大豆岁月里,黄河口镇的村民都是以“齐黄34号”大豆种子为主,亩产约-斤,遇到好年景,亩产也仅仅有斤,市场价3元左右一斤的大豆,收入也不尽如人意。为了让村民产量增效,经济增收,改良大豆品种成了黄河口镇势在必行的首要任务。“中国豆种看山东,山东豆种看嘉祥。嘉祥县种植大豆已有百年历史,种子经过多年繁育,纯度高,质量好占全国大豆种子年交易量的1/3,黄淮海流域大豆种子年交易量的70%以上。”农技站的赵培勇说。年11月底,在多方努力下,黄河口镇大豆制种能力提升工程正式扎根在这座黄河尾闾小镇。初春时节,一进入施工场地,热火朝天的施工场景令人振奋:偌大的空地上,工程机械紧张作业,挖掘机、推土机的轰鸣声震耳欲聋、重型卡车来回穿梭荡起滚滚烟尘,赤红的砌墙砖在工人手中上下翻飞。今年5月底,建设占地约平方米的大豆加工厂,实验楼、农机库、种子库及挂藏室、大豆平房仓等主体建筑将会屹立在众人眼前,大豆试验田及大豆繁育相关研发设备将在厂房里注入科技力量,10月达成生产条件,11月份投入生产,预计年产加工量将达1万吨。投产后,村民种植大豆每亩将提高斤,人均年增收0元。“新豆种投产后,公司不仅可以提供技术指导,还负责回收,价格也比市场价多2毛钱左右。”赵培勇告诉记者,“目前镇上大豆种植面积为1.3万亩,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面积1.7万亩,3年内,预计大豆种植面积将达到5万亩,年加工收入可达万元”。近年来,垦利区黄河口镇立足黄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国家战略,突出自身特色优势,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紧紧围绕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目标,打基础、强产业、补短板,促进农业稳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发展,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在黄河口镇落地生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