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好嘛 https://m.39.net/disease/a_x4i2zos.html故乡的农作物主要是稻子、油菜、麦子、棉花、山芋等。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田野里的红花草长势良好,故乡的社员们适时用耕牛把田犁过来,车上水慢慢沤着。我小时候的农村,化肥尿素还没有普及,各个生产队用的不多,田里用的多数是农家肥,就是人粪尿和牲口粪,特别是沤过的猪屎牛屎和腐烂后的青草特别肥。俗语云: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
春耕生产要不误农时,沤过的水田犁、耖、耙后,就插早稻秧了。一开始是小苗带土移栽(用大锹适当地铲一层土带秧苗),挑那个秧苗担子重,下田后小苗又不好栽,而且秧苗浅,栽的速度慢,这时田水还不能多。如果遇到晴好天气,两三天一过,温度高,秧苗很快就长起来了,这时秧田里放上适当的水。剥去秧苗上覆盖的塑料薄膜,有经验的老农在秧苗的根部再均匀地洒上一些青灰,秧苗用手就更好拔了。如果是拔秧能手拔的秧,田泥又烂,秧就好栽。但几天的秧接连栽下来,人们的脸都立肿了,倘若遇到阴雨天气,每个干活的人都要穿蓑衣、戴斗笠,那时候雨衣很少。能把住季节关,是庄稼取得好收成的一个重要条件。
油菜成熟了,收割、打菜籽、换油后,田要车水灌溉,耕作后上肥,这时栽的和早稻稍晚四五天,秧苗品种是珍贵51号。栽完这种秧,再割山地的麦(大麦和小麦,大麦数量少,打下来,磨成面,要吃菱面,很甜的)。十天左右,水田又要施肥、除虫、薅草,薅着薅着,水田里时常逮到鱼或老鳖。十六岁那年春天,我在地里薅草,就逮到一只近二斤重的老鳖。原来老鳖被一位薅草的小伙伴发现,一下跑到我的面前,我眼疾手快,用左手掠住它的两只后腿,右手一把捉住它伸出的颈部,马上送回家,中午美美地吃了一顿,所以至今还记得。
早稻成熟后要收割,那是阴历六月天,炎热,人们起早贪黑忙于抢收,再栽晚稻秧,要把住立秋关,不然庄稼是要减产的。这时耕田是牛和拖拉机并用,牛把田精耕细作一遍,手扶拖拉机用巡耕机巡田。记得当年“双抢”时,晚上男劳力在稻场上脱稻,女劳力在田里拔秧,第二天上午全体劳力栽秧,下午割稻。看水的、使牛的、开拖拉机的、割稻插秧的,各司其职,大家争分夺秒,没有一个偷懒的。“双抢”结束,分稻分草、交公粮。
双晚稻田要扒沟,是为了更快更好地放水,我初干这个活不懂技巧,吃了一次亏:直接弯下腰用双手扒沟趟沟泥,做起来很吃力。我后来看别人做,都是用双脚先踩出脚印,再用手扒少量的沟泥,这就轻松多了。
秋天,晚稻正在生长之时,社员们就要在山地种小麦、点棉花、收山芋(春上种下芋头母,插芋头秧,翻芋头藤)。傍晚,山坡上,生产队把一天收的芋头归队,分给各家各户。一会儿,天完全黑了,人们都用电灯或马灯照明,挑着芋头担子,踏着羊肠小道,成群结队回家来。我们小时候还吃过供应粮芋干子,芋头藤还能用来喂牲口。
晚稻收后还在田里种油菜,大家也干得热火朝天。除水稻外,其他的农作物如小麦、油菜、棉花、山芋等都在旱地种植,有的生产队还种有玉米、甘蔗、大豆、黄麻等。那时候,所有农作物的耕种,都在生产队进行,那是集体经济时代,我们这一代人记忆犹新。
农作物收成后,除主食白饭干饭、绿豆稀饭、白面馒头外,做出的食品名目繁多,主要是:大米碾成面粉做年糕(年粑粑),平时做成水烫粑粑,清明节前后扎野蒿做成蒿子粑粑,小麦磨成面粉后可以做成挂面、点心、大馍,大麦可以做菱面。
油菜籽可以榨油,棉花可以弹棉被、做棉衣棉鞋,国家还按时收购皮棉,在我童年印象中,集市的农贸市场上根本没有羽绒服。
六安市科技特派员、六安市乡镇优秀产业带头人、舒城县三八红旗手、棠树乡华东莲花城领军人物吴玉华女士,以荷为景,扮靓故乡风景。以荷为金,鼓足群众腰包。以荷为媒,激活乡村经济。她精心打造“农业十旅游”模式,形成乡村振兴“棠树样板”:把观赏荷花、睡莲等鲜活农产品,粗加工、深加工产品生产销售的农民致富项目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有效产业链,集产业、教育、文化、艺术、休闲、观光等为一体的综合生态产业示范区,也是故乡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农业历来是中华民族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农作物的有效生长是华夏汉民族繁衍后代的根本之所在。因住在农村,我小时候经常参加农业生产劳动。师范毕业后,虽长期从事基层教育工作,做孩子们的知心朋友,但一直没有丢掉这个优良传统——热爱劳动,农忙之时,我还经常帮助亲朋好友栽秧、割稻、摘棉花、种油菜。
图:林文艺
编辑:张凤兰
审核:李珊珊杨曼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