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美国种这么多大豆但他们怎么不吃酱油 [复制链接]

1#
北京皮肤病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jc/210403/8810613.html
因为美国20世纪才开始大范围种植大豆,而酱油在中国最早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大豆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豆类作物,因为在中国最常见的颜色是*色,所以也叫*豆。大豆中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可以说是唯一可以和肉类媲美的植物食材。豆类中的蛋白质含量普遍比较高,通常可以达到25%,其中大豆是最多的,可以达到38%。大豆有种种种种的优点,但是它的缺点也挺明显,就是直接吃不太容易消化,会胀气。所以这也是为什么勤劳的中国人民将大豆加工成了那么多的豆制品,其中就包括酱油。酱油其实起源于酱,最开始并不是纯粹以液体的形式存在。在先秦时期就已经有比较成熟的制酱法了,根据原料不同也分为很多种,其中就包括现在还能经常看见的鱼露。最开始制作鱼酱可能与调味品没什么关系,只是为了更好的储存盐渍过的鱼,酱只是一个意外。后来,*豆也逐渐被当作原料加入和鱼一起发酵,配方中*豆也慢慢地替代鱼成为了主角,“酱”也变成了“酱油”。酱油的雏形——“清酱”最早在汉代出现,而“酱油”一词明确见于历史文献是在宋朝。而中国人是在明清时期开始把酱油当作一种独立的调味料。酱油从中国起源,传播到了亚洲部分国家,但是包括酱油在内的豆制品在西方国家基本上是踪影难寻,但碰巧的是现在他们偏偏又是主产大豆的国家。这其实主要还是因为大家食用大豆的方式不同。现在大豆主要种植于美洲国家——美国、巴西、阿根廷。以美国为例,他们之所以会格外青睐大豆,并不是他们喜欢吃大豆,毕竟没有豆制品作为过渡,美国人吃了照样胀气。(欧洲人直到年才知道如何把大豆制作成豆制品。)所以这么多大豆都是被当作饲料,世界上80%的大豆都是用来喂养牲畜,其中丰富的蛋白质可以快速养肥牲畜,这样他们就可以吃到更多的肉了。其实美国人在年之前都没有大规模地种植大豆,而之所以会挑中大豆,一方面是看中大豆的“固氮”能力,一方面是因为大豆是植物界的“蛋白质浓缩物”,并没有“制成豆制品”的选项。一战期间,美国*府号召美国农民大量开垦土地种植作物,以满足国内需求。这就使得大量土地被快速、简单粗暴地变成耕地,土壤也被侵蚀,再加上美国中部特色的沙尘暴,美国南部都变得*沙漫天,所以为了治理土壤问题,任何能够固土、肥土的措施都受到鼓励,其中直接补贴只是第一步,机械设备还有相关农业研究都同步跟上。而能享受这一系列优惠*策的,就是大豆。大豆根部的根瘤菌有很强的固氮能力——把空气中的氮固定下来,并能够在大豆开花结果的时候源源不断地向上输送,这样在大豆成熟之后,大豆的茎、叶、根和根瘤都重新回归土壤,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地力。根瘤和根瘤菌—纪录片《影响世界的中国植物》后来,人们逐渐发现仅仅把大豆当作肥料有些太大材小用,这种蛋白质浓缩物完全可以有更大的用途,可以快速、大量地提供动物蛋白,所以大豆开始和玉米一样,被添加到动物饲料中,以求让牲畜快速增重,从而缩短饲养时间,减低饲养成本。在大豆的使用上,美国需要的中国都需要,但两国的走向也是不太一样,美国成为最大的大豆生产国之一(准确地说是第二,第一是巴西),而中国成为了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美国需要大量大豆来维持自己的高肉食消费,而中国随着人均肉类消费量的不断提高,中国同样需要大豆。但是在中国20.24亿亩耕地中,大部分都用来保证三大主粮(水稻、小麦、玉米)的供应,即使大豆是民生必须,也没有足够的耕地可以留给大豆,所以必须依赖进口,原先一直都是从美国进口,而后来因为一些大家都知道的原因,现在已经变成了巴西。根据海关总署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从巴西进口的大豆量已经占到总进口量的94.5%。当然中国也需要各类豆制品,包括酱油,不过这个占比就少多了。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