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治疗湿疹医院 https://m-mip.39.net/czk/mipso_8589789.html美国农业部报告前市场交投谨慎,周二CBOT大豆市场涨跌互现,11月大豆合约收盘持平,继续在美分关口之上震荡,盘中呈现油强粕弱特征。美国农业部将于今晚公布种植面积和季度库存两个重要报告。对于季度库存报告,分析师平均预期,截止6月1日,美国当季大豆库存预计为7.87亿蒲式耳,预估区间介于6.96-9.52亿蒲式耳;对于面积报告,分析师平均预期,美国年大豆种植面积为.5万英亩,预估区间介于-万英亩,美国农业部曾在3月底给出万英亩的美豆面积报告,上年大豆种植面积为.4万英亩。此外,美国部分大豆产区旱涝不均,市场担心美国西部严重的干旱会向北部大豆产区蔓延。美豆优良率水平降至近几年偏低水平,随着美豆进入生长关键期,美豆市场将继续保持对天气的高度敏感性。美豆维持震荡静待报告指引,国内豆类市场震荡回升。
周二黑龙江产区大豆价格继续稳中偏弱运行,中储粮下调收购价格令市场看空情绪再度升温。目前农户余粮不多,粮库收购仍是销售主渠道。农业农村部预计年国产大豆面积同比下降5.4%,产量同比下降4.8%至万吨。目前下游需求疲软,消费淡季效应突出,销区企业多按需随用随采,贸易商多腾库收购小麦,大豆购销基本处于停滞状态。中储粮作为产区大豆市场主要收购主体,收购价格以及收购数量对国产大豆市场具有较强指引作用。中储粮多家直属库下调大豆收购价格,敦化、拜泉、北安、大杨树直属库发布通知自6月29日起将大豆收购价格降为2.元/斤。周二豆一期货市场承压低开,盘中空头主动增仓施压,期价再创调整新低,夜盘小幅回升,仍未摆脱弱势。预计今日豆一期货市场延续低位震荡行情,可盘中短线参与或维持观望,市场出现止跌信号前不宜抄底。
周二国内豆粕现货报价继续回升,多地上涨20-30元/吨,沿海豆粕现货报价多在-元/吨。美豆天气炒作情绪升温以及国内油厂开机率下降,油厂提价动力趋强。截止6月25日,国内主要油厂豆粕库存万吨,周度减少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加15万吨。油厂开机率下降有助于缓解国内豆粕库存上升压力。生猪价格近日结束连跌状态企稳回升,养殖端对未来豆粕需求的悲观预期有所缓和。周二豆粕和菜粕期货延续震荡偏强走势,加拿大油菜籽产区和美国北部大豆产区旱情恶化,但豆粕和菜粕持仓大幅下降,显示多头主动买入信心仍显不足。美国农业部月底面积报告和季度库存报告前多空仍在激烈博弈。预计今日国内粕类期货市场高开震荡,为规避报告的不确定性,宜合理控制仓位,可逢低少量买入粕类期货多单或短线顺势参与。
周二CBOT豆油市场震荡收高,盘中振幅较大。马来西亚棕榈油周二逆转早盘颓势收盘上涨,预期6月出口强劲为市场带来支撑。市场预期马来西亚6月棕榈油出口量环比增加6.5%,好于此前分时段统计数据。此外,印度*府宣布将毛棕榈油进口税从15%降至10%,新关税自6月30日起生效,为期三个月。印度是全球最大的植物油进口国,此次降税有望扩大棕榈油进口。周二国内油脂市场宽幅震荡,国内供需层面仍缺少主动题材,夜盘跟随外盘油脂小幅回升。中储粮竞价销售的吨豆油成交率为42%,保供稳价的*策压力犹存。近期国内油脂市场多空分歧加剧,行情持续性欠佳,在6月15日形成的跳空缺口得到回补前油脂市场整体仍宜保持偏弱判断。预计今日国内油脂板块跟随外盘高开,注意报告前风险控制,可短线思路适量参与油脂期货交易或维持观望。
文章来源:中投期货
既不缺猪也不缺肉,猪价下跌该不该由“走势误判”背锅?
如果说年的猪价是蒸蒸日上,年的猪价可谓“跌跌不休”。业内人士指出,除生猪产能恢复外,年初从业者盲目乐观,误判猪价仍将处于高位而进行的养大猪等产能规划,也是当下猪价下跌的助推因素之一。
在猪价跌破成本价、养猪行业面临亏损之际,养殖主体逐渐回归理性,通过淘汰低产母猪等方式以质换量,以求平稳渡过低谷期。
误判猪价加速下跌
年上半年,我国猪价步入下行区间。农业农村部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平台6月28日数据显示,年1月-6月,白条猪肉批发交易价格由46.71元/公斤一路降至24.62元/公斤。同时,年第24周瘦肉型白条猪肉出厂价格环比下跌8.9%至18.83元/公斤,同比下跌58.1%。
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研究员朱增勇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当前猪价已跌破成本价,而“既不缺猪又不缺肉”是年上半年猪价下跌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年2月起,生猪产能开始持续恢复,至年4月、5月,我国定点屠宰企业屠宰量同比增幅在40%以上。年上半年,我国出栏活猪体重还较上年同期增长约3%,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加之进口猪肉和年受疫情防控影响积压的冻品出库,市场上猪肉供给充足。
对于当前市场上猪量多且重的原因,朱增勇认为,部分原因在于今年春节前,猪肉价格一度涨到36元/公斤,给很多养殖主体造成市场猪肉仍然供给偏紧的假象。加之年12月-年2月期间,北方一些地区动物疫情的消息也误导了部分企业和中小养殖户。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副主任石守定对新京报记者表示,受部分夸大报道影响,当时行业从业者多存在误判,极度看好后市猪价,3月、4月二次育肥、压栏养大猪者居多,导致目前集中出栏,加速了下行周期时的猪价下跌。
朱增勇指出,事实上,疫情只是局部变化,并没有影响全国。当时价格反弹的主因之一是冻品流通因疫情背景受阻,消费者对冷鲜肉的需求增加,所以反弹幅度超过本来市场供需情况下表现出来的季节性涨幅。但很多养殖主体没有看到猪价反弹的本质,误判年猪肉价格虽然继续上涨的可能性较小,但全年还是会保持在高位,直至5月才意识到实际供需情况,调整产能。可见,养殖主体还是要更多相信官方公布的数据,而不是小道消息。
另外,从消费端来看,消费者购买猪肉并未因价格下降而明显变化。年-年,猪肉价格不断走高,对猪肉消费产生抑制作用。年,猪肉价格不断下滑,6月跌至到13元/斤以下。在此情况下,年国内猪肉消费水平虽然较年有所提升,但较年、年仍降低两三成。主要原因在于,近年来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更
加速淘汰低产母猪成关键
为降低猪价“跌跌不休”对行业的不良影响,6月18日,中国畜牧业协会发出“各生猪养殖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做好节本增效措施”的倡议书,呼吁养猪从业者理性安排生产。中国畜牧业协会调查发现,因为生猪市场行情下行,有的养殖主体放松饲养管理,饲喂标准下降,压栏阶段少喂饲料。倡议书指出,上述行为往往会引发猪只的应激反应,使疫病趁虚而入,建议各生猪养殖企业炎热天气下更要注重饲养管理,继续把疫情防控摆在突出位置,防止生猪应激引发疫情。
倡议还提及,“年5月生猪养殖的亏损面为9.7%,一些优秀的养殖场能把成本控制在6元/斤以内,说明行情不好的时候也有赚钱的。”建议各生猪养殖企业加快淘汰低产母猪,特别是淘汰留作种用的三元肥猪,提高母猪繁殖效率,提高饲料转化率,增强竞争力。
关于淘汰低产母猪和留种用三元肥猪的意义,石守定对新京报记者介绍,在前期猪价高但母猪不足的情况下,很多企业采取的临时性措施是,用一些三元母猪或者三元母猪和纯种母猪回交的二元母猪进行替代,这类母猪生产效率比正常的二元母猪生产效率明显低,增加了生产成本。而在猪价下行趋势下,必须尽快把种猪质量提高,才能把成本降下来。除淘汰低产母猪外,规模企业新厂投产时,也要用生产效率高的母猪,并由当前行情决定投放数量,尽量不盲目扩张,根据自身承受能力来决定。
新京报记者注意到,规模猪企中,如正邦科技、新希望等企业已率先通过淘汰母猪实现以质换量。年6月,新希望回复投资者提问称,三元能繁母猪在一季度里就已经开始淘汰,二季度整体淘汰数量会比一季度少很多。
年5月,正邦科技对投资者披露,年第四季度,公司早于市场反应,率先淘汰45万头低效母猪,虽然对净利润造成一定影响,但能够确保公司轻装上阵,达到提高种群质量、降低仔猪成本的目的。“从目前猪价来看,去年第四季度领先于行业做出的淘汰举措是十分明智的。如若按照现在的猪价做出淘汰,对公司的影响会更为巨大。”目前,正邦科技低效母猪淘汰工作已进入尾声,年二季度仅剩5万头尾数需要淘汰,淘汰完成后,整个种群都是高效母猪。
养殖主体态度更谨慎
回顾本轮养殖主体的误判,石守定表示,年11月,中国畜牧业协会就公开预警年上半年猪价可能会从34元/公斤下跌到20元/公斤,年下半年养猪行业可能会亏损。当前由于出栏集中和体重增长,亏损提前到来。年1月7日猪价达到高峰36元/公斤左右时,协会也曾通过多种渠道提及,猪肉供应短期较紧张,但后期供应将逐步增长,猪价仍处于下行周期。“所以
在石守定看来,养猪过程中,养殖场户应该学会有自己的判断,相比小道消息,要更多看国家官方数据,或中国畜牧业协会等行业内权威组织机构的数据,不听信谣言,正常有序安排生产,不*后市。“不过经历上半年猪价下滑,经营过程中,大家‘*’的心态明显减少,现在很多企业都是谨慎安排生产,逐步替换效率低的母猪,更重视育种工作,提高养殖效率,尽量降低成本,稳定生产。”
本轮猪价下行是否会进一步加速行业集中?温氏股份曾对外表示,根据以往猪周期特点,理论上能够成功穿越猪周期的,基本上都是长期专注和深耕养猪行业的从业者。在产能去化压力下,高猪价期的新加入者,因为成本、技术、管理等在周期下行期首先感受到压力,也可能因此在低谷期退出。而在朱增勇看来,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对全球来说都是一个必然趋势,每次猪价波动都会有一批决策失误的散户、小户、企业被市场淘汰。无论体量如何,养殖主体要顺应产业和市场化的需求转变,使自己具备预判能力和风险防控能力。
猪价可能继续震荡
至于跌破成本价的猪价何时止跌回升,朱增勇表示,目前猪价已处在低点,应该不会再出现大幅下跌的情况,近两天已出现止跌反弹。从市场供给来讲,前期压栏的大猪逐渐被市场消化,如果6月底出现反弹,也是符合发展规律的,但反弹不会一蹴而就,后续可能还会迎来震荡走势。年下半年,猪价形势会好于二季度,但更多应该是季节性涨跌。比如国庆前季节性回升,过后回落,12月和元旦再季节性变动等,不太会有超预期的长期上涨。下半年养殖应该能回归到市场合理范围内,即盈利水平在整个成本水平的10%左右。
中国畜牧业协会猪业分会也在6月22日发文称,后期生猪供应压力可能缓解,但仍需理性安排生产、有序出栏。“理论上年7月之后生猪供应量环比持续下降,同比增幅逐步收窄,供应过剩压力将逐步缓解,生猪价格有弱反弹可能。”
对此,石守定告诉新京报记者,近期部分地区猪价微涨,可能是阶段性反弹的预兆,这种反弹是对前期下跌的修正,但反弹高度目前不好确定。“养殖户还是要根据当前数据调整养殖节奏,不要过于乐观或悲观地盲目预判。”猪价低谷期,协会还会继续加强监测预警,提示风险,为养殖主体提供科学指导,同时加强养殖技术培训,提高养殖技术水平,助力降低成本。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