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行业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螺旋榨油机的发展历史 [复制链接]

1#

压榨法制油是一种古老而实用的制油技术。古埃及人、腓尼基人用植物油制作食品和涂抹皮肤,中国古人用得多的是照明点灯。埃及人用橄榄油作为润滑剂,用来移动大石头、雕像和建筑材料。早在公元前年,埃及的马车轮子就由脂和石灰组成的轴脂润滑。古代劳动人民己经懂得用挤压籽仁的方法获得油脂。原始压榨机有杠杆榨、楔式榨、人力螺旋榨等。

手动单螺杆榨油机

年代,第一个现代榨油机是手动、立式单螺杆机。棉籽被用布包裹,放在榨油机与平台之间,用手盘螺杆,压缩油料,将油从棉籽中挤压出来。

年英国人约瑟夫.布诺玛JosephBromah获得一项机械液压机的英国专利。英国的西蒙-罗斯唐(SimonRosedowns)最一家位于赫尔(Hull)的古老的榨油机机械制造商,它成立于年(现己被比利时迪斯美公司收购),赫尔是亚麻籽压榨的早期中心。年在华英商怡和洋行从罗斯唐公司定购了一台液压榨油机到中国的牛庄(营口)。对了中国后,豆饼厂的工人和当地老百姓对上感到惊奇和恐惧,由于中国油坊同行的阻扰,进入中国的第一台机器基本没正常使用。尽管中国一些油坊对新式榨油机械的反对,最终也没能阻挡液压机取代土榨设备。在螺旋榨油机出现以前,液压机仍然是棉籽、亚麻籽、大豆等油料作物的主要榨油机械。

V.D.Anderson先生就开始构思一个连续榨油机来从植物油料种籽榨油的想法,多年来他一直致力于实现这个想法。年,在70岁的时候,安德森先生偶然受卷筒纸印刷机的启发,终于产生了第一个成功的连续的机械压榨机,注册商标“expeller”。首台机器是用来压榨动物肉的,年SherwinWilliams公司购买了第一台压榨机用来商业压榨亚麻油。年Expellers榨油机第一次用于棉籽榨油。

第一代螺旋榨油机

年安德森榨油机出口菲律宾椰子油压榨。

年安德森榨油机进入墨西哥市场。

年,处理量更大的榨油机"RB"型榨机开发生产,"RB"是比原来的"No.1"更重的机器。另外,"RB"装备了滚子轴承,因此它的名字"ROLLERBEARING"榨油机。

带滚子轴承的RB型螺旋榨油机

年德国克虏伯公司经安德森公司授权许可生产机械螺旋榨油机,这种榨油机在德国被称为“安德森榨油机”。螺旋榨油机主要用于液压机榨油前的预榨。螺旋榨机首先压榨相当数量的油,然后饼坯再去被加热,最后在水压机中被压榨。因此,在德国以及欧洲开始使用机械螺旋榨油机作为液压前的预榨设备,同样后来在溶剂浸出之前使用,作为浸出前的预榨机。

由于安德森公司申请了专利保护,同时申请了商标“Expeller”,美国的另一家榨油设备制造厂法兰奇油脂机械公司不甘示弱,也发表了文章,他们小心翼翼地不去描述所谓的“螺旋压榨”,更不用说展示它了,直到年,榨油机的专利保护到期,法兰奇公司开始制造螺旋榨油机。

超级螺旋榨油机

年安德森榨油机进入中国市场。

年安德森进入印度市场,并在印度开设榨油机装配厂。

螺旋榨油机的工作原理,概括的讲,是由于旋转的螺旋轴在榨膛内的推进作用,使榨料连续地向前推进,同时,由于螺旋轴上螺距的缩短和根圆直径的增大,以及榨膛内径的减小,使榨膛空间体积不断缩小,从而对榨料产生压榨作用,榨料受压缩后,油脂从榨笼缝隙中挤压流出,同时榨料被压成饼块从榨膛末端排出。

动力螺旋榨油机的形式很多,然而所有的螺旋榨油机都有类似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其区别仅在于主要组成部件的形式。螺旋榨油机的主要工作部件是螺旋轴、榨笼、喂料装置、调饼装置及传动变速装置等。

压榨机的特点是通过一次挤压,最大限度地将油料中的油脂压榨出来,使饼中的残油尽量的低,压榨饼作为最终产品,一般残油率在5%~7%,其缺点是榨料在榨膛中停留时间长、压缩比大、单机处理量相对预榨机小,动力消耗大。而预榨机多用于高含油油料的预榨工艺中,通过预榨可将油料中60%油脂挤出,而后再进行浸出制油,便最终粕中残油率低于1%。

我国制造螺旋榨油机己有60多年的历史,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初,我国油脂加工业普遍使用的是ZX18型榨油机和ZY24预榨机。由于这些中小型榨油机性能稳定、质量可靠,满足了一个时期国内油料加工厂的生产需求,其中湖北安陆、江苏海安、江苏泰兴等粮机厂的产品远销到东南亚、非洲等国家和地区。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随着我国国有企业改革进程的加快,在湖北安陆市,利用原安陆粮机厂的人才资源、技术力量、品牌优势,孕育了一批新粮油机械生产基地,仅安陆市内就有各种规模的榨油机械生产企业近20家。

Rosedowns迪斯美榨机

近几年随着油厂规模的大型化,河北南皮研制生产的ZY28和ZY32型预榨机己经成为新建油厂的首选机型。ZX28型榨油机和ZY28型预榨机的某些性能己接近或达到国外先进水平,但其机械性能指标与国外先进设备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目前榨油机在使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旧维修率高和能耗高,其主要原因是,多年来国内在榨油机的设计上仅凭借经验和吸收国外同类型设备为主,缺少结合国内实际的自主开发,在设计中缺乏严密科学的设计方法,不能做到针对不同油料特点和具体的工况条件合理的设计机械部件。

油脂工程师之家推荐延伸阅读:

第一家进入中国大豆压榨业务的外商--怡和洋行

传统榨油工艺

传统木榨榨油工艺

传统木榨榨油工艺(上)

溶剂浸出工艺在美国的发展历史

篮斗式浸出器百年发展史

油脂工程师之家

投稿邮箱:oilsengineer

.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