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部分国家相继颁布“粮食出口限制”*令,引发国内民众对“粮食危机”的普遍担忧。作为国内主粮的稻谷、小麦产需有余,自给率高达95%,进口产品仅做品类调节用,主粮供给完全无需担心。公开资料显示,虽非主粮,但仍有较大需求的大豆,对外依存度却高达85%,疫情下的他国举措,让大家不免心慌。
我国大豆进口主要来自于巴西、美国、阿根廷三地,占到进口总量的95%,当前这些地区受疫情影响虽严重,但暂未限制大豆出口。若疫情持续,这些国家会否出台禁令,冲击大豆供应链,仍是未知之数。
反观国内,截止3月31日,东北、内蒙古地区大豆收购价分别达元/吨、元/吨,较2月上涨超元/吨,大豆市场价格上涨预期明显。
坐拥万平方公里土地,我们为何没能实现大豆自给?当前情况下,大豆价格会不会进一步暴涨?又是否会引发大豆下游榨油、饲料、养殖行业的多米诺效应?关于这些大家关心的问题,我们将一一分析。
国内大豆单产低,进口大豆=进口土地
受气候条件、耕作制度及品类特性影响,我国的大豆有五大主要产区,北方春大豆区,*淮海流域夏豆区,长江流域春夏大豆区,东南秋作大豆区和华南大豆多熟区。
东三省为我国最大的商品大豆和出口大豆生产基地,往年的种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总量一半。在年共出产万吨大豆,增幅达25.1%,约占当年全国总量的1/3。
来源:网络大豆属于土地密集型农产品,国内外单产差异较大。我国往年产量约公斤/亩(计划年突破公斤/亩,年突破公斤/亩),而年美国密苏里州打破大豆高产记录,达.25公斤/亩,相当于我国近6亩地的产量,但其中涉及转基因技术。巴西大豆单产预计今年将达到.7公斤/亩,比我国的单产预计值高公斤/亩,为非转基因产品。
从国内粮食单产总体情况来看,排除超级水稻不计,我国安徽、江苏等产粮大省水稻单产记录均突破了公斤/亩,小麦单产也突破了.7公斤/亩。哪怕大豆产值按公斤/亩算,同一亩耕地用来种植大豆的产量仍显著低于种植谷物,一般情况下没有国家*策补贴农民会偏向种植单产更高的作物。
若以年农业普查数据来计算,我国共有20.24亿亩耕地,实现完全自给大豆需要31.6%的播种面积,这将会挤占主粮耕地。而我国需要用仅占世界7%的土地来养活世界22%的人口,当前想实现大豆自给显然不现实。
国外产量高,价格低;我国产量低,成本高,最优选择无疑是进口。目前的情况下,进口大豆相当于进口了土地、进口了自然资源,保证了国内耕地价值最大化。
在无法大量增加播种面积的情况下,提高单产将是实现自给唯一的可行之路,而这需要优质的种子、合适的种植技术,无法一蹴而就。
大豆需求缺口巨大,当前上涨产量杯水车薪
由于未找到国内权威渠道最新数据,我们获取了美国农业部今年1月公布的供需报告,数据显示,我国/年度大豆消费量约为1.21亿吨,预计/年度将至1.22亿吨。全球大豆每年产量约3.6亿吨,其中,我国消耗量约占全球产量的1/3,保持在1.2亿吨左右。
在年,我国大豆产量创下历史新高,达到万吨。但在1.2亿吨巨量消耗面前,缺口高达万至1亿吨。农业农村部年初印发了《大豆振兴计划实施方案》,计划到年,播种面积增加到1.4亿亩,若按计划提高亩产至公斤计算,产量将达万吨,比年增加80万吨,这个增量,对于近一亿吨的缺口来讲,可谓杯水车薪。
如果他国禁止出口大豆,受冲击最大的,将会是我国大豆产业链条上的各行业。又由于我们是最大的豆类消耗国,若产出国限制出口,那对于他们内部豆类种植业来讲,在无法完成内部自我消耗,又不能外销时,影响亦将是巨大的。正常情况下,限制出口举措较难发生但若因为此次疫情,影响了豆类主要产出国的总产量,豆类价格飙升将大概率成为现实。
接下来,我们看看豆价上涨之下,豆油、饲料等行业面临的境况如何。
大豆油影响相对有限,行业集中趋势正加强
据USDA数据统计,我国年大豆油占到了食用植物油消费市场的43.1%。那么,豆价上涨是否会直接影响食用植物油购买?其实不尽然。
大豆油虽然在行业中占比较大,但我国食用植物油品类非常丰富,菜籽油、茶油、花生油、橄榄油等均具有较大的消费潜力,加上目前市场上存在部分对“转基因大豆油不利身体健康”的说法,大豆油的可代替性较强。若价格上涨,最终将不利于这一品类在食用植物油市场的竞争。
在企业方面,Euromonitor的公开报告显示,鲁花、中粮、益丰国际及西王食品位处第一梯队,占到国内食用植物油销量的63.8%。其中,丰益国际以高达39.8%的市场占有率成为行业龙头。近些年,食用植物油行业中小企业生存空间本已受挤压,此轮豆价上涨势必增加其生产成本,进一步失去竞争优势,加速行业格局转变。
饲价上涨已成定局,养殖企业积极对抗风险
我国是世界第一大饲料生产国,主要以自产自销为主。一般而言饲料成本占养殖总成本的70%左右,饲料行业的每次变动都会对养殖行业产生巨大影响。
根据农业部第号公告《饲料原料目录》显示,我国饲料原料可分为13大类,不同种类的饲料原料占比不同,但大部分以豆粕和玉米为主。而豆粕的获取,离不开大豆。
大豆价格上涨,加上疫情预期,3月下旬豆粕市场价格达.7元/吨,环比上涨9.7%。畜禽饲料龙头企业亦不堪重压,新希望、唐人神、特驱等相继发布涨价通知,各类猪料上涨-元/吨不等,禽料上涨约50元/吨。与此同时,通威、中粮、正太等企业的水产饲料上涨了-元/吨不等,特种经济动物水产料上涨甚至达到-元/吨,全行业的价格调整似已成定局。
新希望饲料上涨通知(来源:网络)
短期饲价上涨对国内大型养殖企业来说还尚可控,如牧原集团常年将饲料成本控制在6成左右,辅以提高养殖管理效率增强抗风险能力。但若饲价长期得不到缓解,养殖成本上升,将使得原本因非洲猪瘟而高企的肉价更加高不可攀。
对于中小养殖场或农村养殖户来说,控制饲料成本原就是生存关键,即便是饲价短期上涨,都会对他们的发展产生较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市场主体自行调整饲料配方选择其他代替品变得经济可行,常见方法是用花生粕、菜籽粕等杂粕代替部分豆粕,再辅以氨基酸等提高杂粕饲料转化率。
当前,国家已出台相应措施帮助养殖行业对抗风险,将饲料、养殖行业纳入疫情防控重点保障物资生产企业范畴,实行税收、贷款等优惠*策,帮助企业恢复产能。此外,地方*府出台相关举措实施精准帮扶,如广西支持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等方式带动中小养殖场、养殖户补栏增养,简单来说就是以“大场带小户”共同解决养殖难题。
来源:网络总的来看,当前全球疫情带来负面影响与日俱增,国际豆价涨跌交替,更多的是部分粮食出口受限从而影响国内心理预期,但当前国内豆价上涨导致饲价上涨已成定局,肉类价格只怕也将继续保持一段时间的高位运行。
要吃好肉,吃饱肉,低价吃肉,还是得从源头上入手,有效降低饲价成本。短期内,需要做好豆粕原料替代;长期来看,需要农业科学家们培育出好豆种,提高豆类单产,加快提高自给量。咱们的粮袋子牢靠了,肉袋子也要更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