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市场
根据中国海关最新数据,年我国累计进口大豆万吨,首次超过1亿吨,较年进口增加万吨,刷新年进口万吨纪录。而全国大豆播种面积在年为1.48亿亩,年大豆产量达到万吨。消费当量约为1.2亿吨,约占全球产量三分之一。
国际市场
全球大豆产业较为集中,主要分布在美国、巴西、阿根廷、中国、巴拉圭、加拿大这几个国家,年全球大豆产量万吨,大豆产量结构这六个国家大豆产量占到全球大豆产量的94.3%。其中巴西占36.6%(达万吨),美国占31.2%(达万吨),阿根廷占13.7%(万吨),这三个国家是我国主要大豆进口来源,占进口90%以上。而中国仅占全球产量的5.4%,排名第四。
大豆价格
虽然排名靠前,但在国内自供已的供需上仍不足六分之一,供应量严重不足。另外从国际市场来看,去年全球大豆价格同比上涨20%至30%,而从去年初至今,全球大豆价格一直持续上涨,进口大豆到岸价格每吨多元,国产大豆价格每吨达到多元,国内外大豆价差达到多元。实际年中国进口大豆总额为亿美元,按去年平均汇率6.89(1美元/6.89人民币),约合.55亿元。所以国家大量进口大豆,这样可以节省约亿元的费用。
大豆困境
我国仅允许种植非转基因大豆,大豆蛋白质含量高,主要用于直接食用、加工豆制品和大豆蛋白。进口大豆则为转基因大豆,脂肪含量高,主要用于满足加工食用油和养殖用豆粕需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从世界最大的大豆出口国逆转为全球最大的大豆进口国,进口量从年的万吨增长到年突破1亿吨,25年时间增加了倍。
中国大豆种植产量达不到指标,年全国大豆平均亩产才公斤,而最新在新疆的研究成果1.5亩也才达公斤,仍不足以对外形成较大的价格优势。这也造成在国内种植大豆成本过高,中国大豆没有市场竞争力,在国际贸易中虽然体量大(超全球大豆贸易60%)也没有什么话语权、定价权。
背后的“猪口粮”安全
不知道大家还是否记得 打响时,有一艘装载着7万吨大豆的美国货船“飞马峰号”,为了赶在年7月6日中国对美国大豆加征关税前抵达大连港,高达万的关税,让其在大连港口逗留了一个月的时间。中国之所以选择大豆,是因为当时美国三分之一的大豆出口给中国。
虽然美国搬了石头砸自己的脚,但对于中国来讲,大豆的短板也比较突显。中国转而向巴西和阿根廷等国家大规模进口大豆。但明知中美关系紧张的巴西顺势在将大豆价格提高,而在年3月份更是提高了三分之一。中国不是不买美国大豆吗?没有关系,中国买巴西的大豆就可以了,美国只需要将美国大豆卖给巴西就可以了(年10月美国巴西已签署了三份经贸合作协议)。也就是说全球67.8%的大豆基本由美国控制,其实这个比例比想象的还要高。因为阿根廷同样进口美国大豆,而中国进口阿根廷大豆贸易占比达90%,同时阿根廷社会不稳定,导致大豆贸易也不太稳定,这样一来美国基本可以控制全球大豆70%以上。
大豆与猪饲料标准的战略用意
大豆进口大幅增加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养殖业特别是生猪养殖持续较快恢复。年末,我国生猪存栏、能繁殖母猪存栏比上年末分别增长31.0%、35.1%,基本恢复至非洲猪瘟疫情前的90%以上。进口大豆的主要用途是饲料,饲用(豆粕)需求旺盛,带动大豆进口创新高。年中国工业饲料总产量达.1万吨,较年增加了.7万吨,同比增长10.4%。年中国猪饲料产量为.5万吨,占工业总饲料产量四成左右,较年增加了.3万吨,但依然低于年和年平均水平。
进口大豆1吨可以生产出0.吨豆油和0.78吨豆粕,几乎全部的豆粕都部被应用于饲料中去。也就是进口大豆的约万吨被应用于饲料中。
而中国养猪业针对猪饲养标准参照的是《美国NRC猪饲养标准》,其中营养价值标准也同样参照的是美国标准。其中NRC对每公斤增重真可消化赖氨酸需要量过高(推荐量19.5g),NRC偏高23%,其它的营养指标也均偏高。同时我国猪饲料产品平均蛋白水平为15.7%,豆粕占比约为17.7%,据牧原数据,年全年豆粕用量占比仅9.8%,公斤增重真可消化赖氨酸15.8g就已经满足所需,同样可以实现增重增肥。也就是说按《美国NRC猪饲养标准》,中国养猪生产浪费豆粕一倍。
如果按照美国在年针对中国国内食用油的收购行为(操控国际大豆价格,导致国内大部分食用油企业亏损,美国再低价收购),其目的不像只是为了销售美国大豆这样简单,其针对养猪业的饲料标准,极有可能是向下游行业拓展的一种战略行为,实际用来控制国内的一些行业,形成行业底层逻辑的垄断。
所以养猪行业的一些龙头企业,也在推进低蛋白日粮,提高原料利用效率,降低豆粕用量,减少对大豆进口的依赖。同时也降低养殖成本和氮排放。唯独我们养猪人在自己的专业领域自主、自立、自强,才能抵御外界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