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30日)
神舟十六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
随飞船一同升空的
还有来自香港的陇*大豆
香港首个太空农业研究项目将全面展开
据香港中文大学消息
此次搭载的三种大豆种子
陇*1、陇*2、陇*3
是港中大卓敏生命科学教授暨
农业生物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林汉明
与甘肃省农业科学院张国宏研究员的合作成果
该品种由团队针对甘肃省的实际生产状况
因地制宜进行培育
具有抗盐、抗旱、抗病
适应性广等优良特性
自年起无偿交予甘肃农民使用
团队表示
在大豆种子返回地面后
团队将进行细致分析
借以了解大豆种子
在太空特殊环境下的诱变机理
期望为农业技术创新带来新突破
并筛选出更优良的大豆种植品种
以提升国家的大豆生产潜能
林汉明团队研发的大豆根瘤菌
早前已由天舟六号货运飞船搭载上天
并顺利到达中国空间站
林汉明介绍
根瘤菌是大豆进行固氮作用所必须的
研究团队将其送上太空
探索根瘤菌在空间特殊环境下的变化
待根瘤菌材料从太空返回地面
团队会进一步研究
筛选有应用前景的根瘤菌新菌株
提升固氮效率
减少化学氮肥的使用,改良土壤条件
服务绿色可持续发展
陇*大豆和大豆根瘤菌相继冲上太空
香港首个于太空进行空间搭载实验的
农业研究项目将全面展开
深耕细作多年科研“上天入地”
种子是农业“芯片”
作为大豆起源国
我国保存着世界上最丰富的大豆种质资源
近年来,我国科研人员加大攻关
选育出一批大豆新品种
在产量、品质、抗性等方面都有所提升
陇*大豆由林汉明教授(右)与甘肃省农科院张国宏研究员合作研究并自主育成
由林汉明带领的研究团队
努力不懈地进行大豆研究超过25年
除了育成陇*1、陇*2、陇*3外
林汉明领导的国际合作研究团队
还完成了全球首个野生大豆的参考基因组
为世界大豆基因研究提供重要的工具
他说
“我从一位内地同事学会了
农业研究的论文
不应只在学术期刊上发表
而是要写在大地上
我们需要走出实验室
在土地上验证研究所得
协作是唯一的方法”
陇*大豆系列由林汉明与甘肃省农科院张国宏合作研究并自主育成,图为林教授与张教授于甘肃陇*3种植地合照
从零到一,从无到有
论文写在大地上,成果留在农民家
期待“上天入地”的航天育种
为我们带来更多神奇
来源:大湾区之声
流程编辑:T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