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青年报记者9月15日了解到,日前,国内食品科学、营养学、公共卫生学等多领域权威院士、产研专家齐聚一堂,共同见证《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发布,同时全面启动中国豆奶国民营养均衡计划。
我国居民大豆食品人均摄入量为10.3克/日,远低于推荐摄入量
近些年来,要说国际食品行业什么概念最火,那必非植物基食品莫属。远有植物肉,近年来还有植物基奶。但是比起在欧美兴起的网红植物基食品,我国消费植物基食品早已有了几千年的历史。
作为大豆的原产国,中国有着年大豆食用历史。大豆蛋白作为植物来源的唯一“完全蛋白”,长期摄入具有广泛的健康益处。国内外研究显示,大豆食品富含不饱和脂肪酸及膳食纤维、大豆异*酮、大豆磷脂、大豆甾醇、大豆皂苷和大豆低聚糖等多种有益于健康的植物化学物质。此外,研究表明,提高大豆食品或大豆异*酮摄入量可有效降低高血压、冠心病及乳腺癌的患病风险。大豆蛋白和大豆异*酮还可改善肌肉质量,预防骨骼肌减少和骨质疏松等。
在所有大豆制品中,豆制饮品最方便取得,也更益于人体吸收大豆的营养成分。据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食品科学技术室副主任*建介绍,从年到年,我国植物基奶类市场不断扩大。目前,整个植物基奶的市场规模约为到亿元,豆奶产品占比20%-30%。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建议“多吃蔬果、奶类、全谷、大豆”,其中大豆推荐量为每日15到25g。不过,有报告显示,我国居民大豆食品人均摄入量为10.3克/日,均远低于推荐摄入量。此外,约有40%左右的成人不常吃大豆食品,11岁以下的儿童更是日摄入量只有4.4克到7.9克。
不仅如此,以豆奶在亚洲国家消费量的横向对比来看,我国却以年人均消费量1.1升排在后面,远低于泰国的年人均消费量10.3升,也低于日本的3.6升。
造成这一现状的是一些对豆类食品认识误区。一些人认为豆奶的营养不及牛奶,还有人认为过量食用大豆会造成高嘌呤。而这些说法有的毫无依据,有的已经被证伪。
破除误区《共识》发布开启豆奶产业发展新篇
今后,将有专门的指南助力豆奶营养普及和产业发展。由中国食品工业协会发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编写的《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正式发布。
北青报记者了解到,自年初启动到《豆奶营养健康与消费共识》最终发表,前后经历八个多月时间。《共识》汇聚了食品营养与安全、食品科学、农业科学等领域专家智慧,系统梳理了大豆食品的营养健康作用及豆奶的营养特性,从权威、科学、专业的角度出发,阐明了豆奶的营养健康价值,旨在引导居民健康膳食,为豆奶行业的创新与发展提供指导意见。
大豆制品那么多,为何是豆奶更受到行业专家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