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0日,全国现代种业发展推进会上,首届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推介活动结果揭晓,赵振东、盖钧镒、朱英国、赵久然、程式华、许勇、王义波、杨远柱、徐福春、*长玲获得“-年度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荣誉称号。
近年来,我国种业深化改革和现代化步伐进一步加快,涌现了一大批无私奉献、不懈追求、投身种业改革发展的代表人物。-年,农民日报社和中国种子协会联合举办“中国种业十大功勋人物”推介活动,引发强烈反响。
年,首届“中国种业十大杰出人物”推介活动启动,活动由农民日报和中国种子协会共同主办,从73名候选人中选出十位人物,授予荣誉称号,以大力弘扬中国种业精神,锐意进取,勇于创新,推动我国现代种业发展。
赵振东山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研究员/院士
赵振东院士潜心小麦遗传育种研究30年,坚持“品质与产量同步提高”和“优质专用到优质兼用”的小麦育种理念,创建了“优质高产”和“超高产广适”育种技术体系,攻克了小麦“品质与产量负相关”及“超高产与广适性相矛盾”的育种难题。探索出产量和品质协同提高的亲本选配模式,使杂种后代兼具优质高产个体的频率显著提高。以品质和农艺性状在育种全过程同步选择为主线,以早代个体的沉降值和淀粉膨胀体积选择为突破口,提高蛋白质和淀粉品质;建立了高产优质小麦育种技术体系。以阶梯杂交聚合优异基因、抗性和产量同步提高的种质改良和亲本选配为基础,以前期重稳健、中期重株型与繁茂性、后期重育性、茎秆质量和叶功能选择、产量三因素均衡提高的全生育期选育为主线,集成建立了小麦超高产育种技术体系。
优质面包面条兼用小麦济麦20是我国第一个面包面条兼用型强筋小麦。超高产广适小麦济麦22创亩产.9公斤一年两熟制下冬小麦高产纪录(年),已累计推广2.35亿亩,连续7年为全国第一大小麦品种,是近30年来我国小麦年种植面积最大的品种。赵振东院士育成济麦系列品种8个,发表论文70余篇,引领了小麦育种方向,推动了小麦产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国内20家育种单位利用济麦系列品种育成衍生品系个,已审定品种12个,科研及教学单位先后发表相关研究论文余篇;济麦系列小麦品种的育成和推广应用,推动了产学研结合、育繁推一体化的现代种业体系建设,促进了民族种业的发展。
盖钧镒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教授
盖钧镒,大豆育种家,农业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国家大豆改良中心及农业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名誉主任、作物遗传与种质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一生奋“豆”,成果卓著.他主持“七五”“八五”国家大豆育种攻关计划、“国家大豆良种重大科研协作攻关计划”。育成30多个大豆新品种,累计推广多万亩,其中南农-2和南农-1成为我国南方大豆遗传贡献最大的亲本材料。搜集以南方大豆地方品种为主的资源1.5万份,建成世界第三大大豆种质资源库.他潜心研究并出版了《中国大豆育成品种系谱与种质基础(-)》专著,揭示了中国大豆种质利用局限性和加强基因交流的紧迫性。提出了数量性状泛主基因-多基因遗传分析方法、改良的植物群体关联分析方法,建立了与常规育种紧密结合的大豆分子标记辅助设计育种技术体系。曾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四届学科评议组召集人,撰写了《现代生物种业工程发展战略研究》等战略发展咨询报告供国家相关部门决策参考。在山东圣丰种业建立院士工作站,开展大豆规模化现代育种技术体系建立和“育繁推”一体化现代种业体系建立的试点工作,重点解决了种子企业商业化育种的技术需求,培养了一批种业育种技术骨干。创建的国家大豆改良中心成为我国大豆遗传改良理论和技术研究的平台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盖钧镒院士从事科研教学六十余载,发表论著余篇册,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成果奖励19项,教学成果奖励2项。由于他的突出成就,获得了多项国家级称号及奖项。
朱英国中国工程院院士/武汉大学教授
朱英国,武汉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湖北省*府参事,中国工程院院士。年毕业武汉大学生物系留校任助教,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50余年来,朱英国院士始终站在科研第一线,带领研究团队,在杂交水稻育性基因克隆与分子机理、优异种质创新、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出了杰出贡献。先后培育出红莲型和马协型两种新的细胞质雄性不育系和多个光敏核不育系,建立了一套标准的红莲型不育系原种提纯和繁殖程序,解决了红莲型杂交稻的产业化问题;选育出红莲优6、珞优8号、珞优、两优、两优等高产优质稻组合近20个,国内外红莲型杂交水稻累计推广面积上亿亩,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为我国乃至世界的粮食增收做出了巨大贡献。先后在PANS,plantcell,natureplants等国际顶级刊物发表论文多篇,合著《水稻雄性不育生物学》等专著四部,先后承担有国家“”、国家“”,国家支撑计划,国家转基因重大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获得国家科技进步特等奖,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自然科学三等奖,湖北省科技进步特等奖、一等奖,湖北省科技突出贡献奖等国家、省部级奖励10余项。先后培养硕士、博士研究生多名,博士后6名,他们大多已成长为科研骨干,在国内外科研战线上发挥着关键作用。年,朱英国院士带领团队所在学科发展为生物学国家级一级重点学科,年,获批杂交水稻国家重点实验室。年,朱英国院士被评为全国先进工作者,带领团队始终奋斗在科研第一线,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做更大贡献。
赵久然北京农林科学院玉米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员
赵久然,二级研究员,北京市农科院玉米中心主任,兼任农业部玉米专家指导组组长。他组织构建中国玉米标准DNA指纹库及关键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年农业部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第一完成人;玉米品种“京科”选育与示范推广,获年农业部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第一完成人,该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2千万亩;“京科糯”等系列糯玉米品种选育与推广,获年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京科糯”是鲜食玉米第一大品种,目前种植面积占我国糯玉米的40%以上;玉米品种“京单28”的选育及示范推广,获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京单58”等系列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与推广,获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第一完成人;系列专用青贮玉米种质创新、品种选育及应用;获年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第一完成人;玉米“浚单20”选育及配套技术研究与应用,获年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第四完成人;年获得国务院“全国粮食生产突出贡献农业科技人员”,年获张海银种业促进奖一等奖;年获北京市“推动北京创造”十大科技人物;年北京市农科院玉米研究中心获农业部“全国农业先进集体”。
程式华中国水稻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程式华研究员长期从事水稻遗传育种研究,在水稻遗传育种特别是在三系法超级杂交稻育种研究领域取得了突出成就。创建了培育籼粳中间型恢复系的技术与方法,突破了利用亚种间杂种优势选育超级杂交稻的技术瓶颈。选育出中间型恢复系中恢及杂交组合协优。该项技术解决了多年来籼粳杂种优势利用中杂种结实率偏低、籽粒灌浆差的难题,协优是我国首个获得国家科技奖的三系超级杂交稻品种。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创建了以提高水稻生育后期光合能力为目标的育种技术体系,精细定位了根长基因qRL7,为超级杂交稻育种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应用该项育种技术体系,育成了在生育后期光合效率高、根系活力强的“国稻”系列杂交稻品种。研究成果在国内外引起广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