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显示,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计算的食品价格指数在年11月时达到了.4,比上年同月上升27%,创下了年6月以来的最高纪录,要知道年-年食品价格指数仅而已。
导致国际粮价大涨的主要原因有四个:
其一就是全球气候异常,粮食产量受到严重影响。世界最大的油菜籽出口国加拿大受夏季热浪影响,预计产量将会下降30%。农业大国巴西遭遇空前旱情,玉米生产低迷。拉尼娜现象导致南美降雨异常,当地小麦等作物生产受到严重影响。这些都是导致全球粮食供应下降,价格上涨的原因。
其二、新冠疫情影响,受新冠疫情影响,不少国家都陷入工人短缺的状态,比如棕榈油的主要产地马来西亚就面临缺少工人的问题。美国、英国等国家也都出现过因为工人短缺而不得不扑杀生猪的事件。
其三、脱碳化导致粮食生产成本增加,氮肥的重要原来是氨,而氨的合成需要使用天然气,由于天然气更多得倾向于煤炭替代,导致天然气供应紧张,价格暴涨,影响到了氨和肥料的价格。更为严重的是,机构认为中长期氨的价格都不会下降。
其四、粮食需求不断增长,为了满足脱碳需求,部分国家开始使用生物质燃料替代化石燃料,使得大量粮食转变为能源,粮食供应紧张。
国际粮价大涨,引起日本专家的担忧日本资源与视频问题研究所专家柴田明夫表示:“10年前粮食价格的上涨,可以用生产的扩张来应对,而当下在脱碳的大背景下,粮食价格势必会进一步上涨,如果新兴国家出现混乱,将进一步制约供给。”
言外之意就是说,当下粮食产量的增加已经跟不上粮食需求的增加速度了,粮食价格将会进一步上涨。而更让人担忧的是,一些重要的粮食出口国因为多种原因会减少出口,比如俄罗斯就已经出现了限制小麦出口的动向,而这将会影响粮食的供应,导致国际粮价进一步上涨。
不仅是日本专家认为粮食价格会上涨,包括联合国粮农组织高级经济学家、荷兰合作银行在内的专家和机构斗认为年通胀现象在国际农产品市场不会暂停。
国际粮价上涨能让年国内粮价进一步上涨吗?虽然,国内专家反复强调,我国粮食储备充足,而且年夏粮和秋粮的产量也都比较稳定,但是国内粮食价格相比年确实有大幅度的提升,尤其是玉米、小麦两大主粮,都从此前的不足一元上涨到了现在的1.4-1.5元,涨幅达到了50%。那年国际粮价的上涨会不会带动国内粮价的进一步上涨呢?
首先,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国际粮价的上涨会对国内粮价产生一定的影响,年前9个月我国谷物进口量达到了万吨,其中玉米万吨,小麦万吨,高粱万吨,大麦万吨,稻谷及大米万吨。这其中的每一项数据都要比年全年要高。进口量越大就说明进口粮食在我国粮食需求总量中的占比越高,其对国内粮价的影响就越大,尤其是进口粮食的价格势必会受到国际粮价的上涨而上涨。
不过对于国内自产粮食的价格,专家则持乐观态度,有专家表示,年我国粮食年产量有望朝着1.4万亿斤努力,这虽然无法完全抵消粮食需求的增长,但还是能将粮食需求维持在紧平衡的状态,也就是说粮食价格并不存在持续大涨的基础。
甚至有专家认为,年粮食价格还有下降的可能,夏粮方面国家已经重视起来了,小麦如果丰收,价格可能会随着产量的增加而下降。稻谷方面当前供应过剩,价格一直维持稳定,其他主粮价格下降,也会带动稻谷价格下降。玉米虽然供应紧张,但增产加上稻谷和小麦的替代,供需关系有可能发生转变,而导致玉米价格出现下跌。大豆就更不用说了,今年我国粮食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扩大大豆和其他油料作物的生产,而这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我国对进口大豆的依赖,有助于减少国际粮价对国内粮价的影响。
综合来说,年的粮食价格值得期待,虽然想有年的涨幅基本是不可能的,但是维持在相对高位的可能性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