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十三五期间,随着精准脱贫的不断深入,很多地方把见效快,收益相对高的中药材作为精准脱贫的一个重要抓手,中药材种植面积在十三五也大幅度增加。在十四五期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我相信,中药材种植面积应该会处在一个比较稳定的区间。但是由于中药材自身的特殊性,很多对中药材不太了解的种植户、合作者或者企业投入到这个行业,进行大面积的种植,最后很多时候导致比较经济效益和理想中的差别太大,有些甚至因为面积过大,不能精细化管理,导致最后绝收或者减产,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因此,一定要对中药材种植的困难和挑战有一定的了解。
一、种植土地成本增加
由于逐步增大的市场需求,我们有效的种植面积和市场需求形成了矛盾,土地资源受限,土地成本过高,严重地影响了药材的种植成本,现在的土地成本和前五年比在很多地方几乎翻了一番,个别地方地租达到每亩每年-元。据我们调查,在焦作、武陟一带,由于四大怀药种植经济效益不错,每亩地的租地成本在元左右,而在南阳、信阳一带,每亩地的租地成本在元左右。
二、劳动力成本高,机械化程度低,严重影响规范化的发展
中药材种植属于精细化管理。与大田作物相比,中药材种植的机械化程度较低,从种植、中耕、除草到收获,专用的机械比较少,很多环节都需要人工,人工投入比较大,目前,劳动力由原来每天20-40元已经升到80-元,使药材从种植到采收都面临着成本高、收益低。同时,目前市面上还没有中药材种植专门的除草剂,导致除草主要依靠人工,就这一块,差不多每一季都需要三到五次的人工拔草,成为主要的劳动力投入环节,大大的提高了劳动力投入成本。
三、种植质量意识差
由于中药材种植零散为主,尤其是中药材于其他大田作物不同,中药材追求“高质适产”,很多中药材种植户以“产量”为目标,缺乏标准化种植意识,导致药材的有效成分和副作用问题较多,严重地影响着药品的疗效和出口的要求。
四、国家对药材种植的扶持政策太少、扶持力度太小。
很多地方政府都没有专门的药材管理的行政机构,很多地方都把药材管理按农作物管理。但是和其他大田作物相比,小麦、玉米、大豆等每年国家都有相应的收购补贴、种植补贴、机械补贴等惠农政策,但是对于中药材种植来说,缺没有享受农业的相关扶持政策,中药材种植的补贴较少,农民可根据市场行情,随意调整种植规模和品种,使市场需求很难得到稳定的保障。尽管这几年,国家对中药材越来越重视,也出台了一些列的法律法规来保障中药材产业的发展,但是很多地方上仍然缺乏配套的中药材种植扶持政策。
五、管理体制不健全
目前在我国中药材种植户基本上都是以个人为主的种植个体,或者是松散的合作社,这样就很难有相对稳定的管理体制,很难保证种植的规范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