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
■中国经济时报记者杨同玉
中国是世界大豆原产地,然而,随着持续进口大豆,我国对国外大豆的依存度高达85%。有人认为,进口国外大豆,可为中国节省更多耕地资源;也有人认为,大量进口大豆冲击了国内大豆产业的发展,使中国丧失了大豆的话语权。
这似乎成了一个令人左右为难的命题。因此有人提出,可否通过适量进口大豆,既填补需求缺口,有效节省国内耕地资源,又能保证国产大豆有足够的发展空间,使大豆原产国与最大消费国有与之相匹配的话语权,从而真正实现大豆产业均衡发展。
高依存度引人忧
“我国大豆的需求量在1.1亿吨以上,国产大豆的产量只有多万吨,大量靠进口,由于国产大豆占比太小,在市场上没有话语权和定价权,这对大豆原产国和最大消费国来说是非常尴尬的。”中储粮油脂有限公司国产大豆销售中心主任杨广军表示。
据农业农村部国际合作司副处长、副研究员欧阳沙郴介绍,中国作为大豆原产国,有年的种植史,但是中国却成为最大进口国,从到年,中国无论是进口量还是进口额都占世界的60%以上,年中国进口的大豆达到了创纪录的万吨,支出金额近亿元。年,进口量为万吨,占比有所下降。
中国工程院院士、南京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与农业农村部大豆生物学与遗传育种重点实验室主任盖钧镒介绍,虽然大豆原产在中国,但从年以后,美国就超过中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生产国,每年大豆种植面积达60亿亩。之后,大豆又从美国扩展到巴西、阿根廷等国。中国在农业的发展战略上,对于农产品,尤其是食物,原则是基本自给,辅之以国际调剂。如今,世界大概生产3.5亿吨大豆,国产大豆仅占4%左右,丧失了大豆的话语权。从发展趋势看,国际上非常重视大豆生产,因为大豆既是一个重要油料作物,还是一个富含蛋白质的作物,畜牧业的发展也主要靠大豆产业推动。现在中国每年大豆的消费量达1亿吨以上,主要靠进口。
盖钧镒说,“这给我们提出了一个现实问题,如果我们的大豆供给得不到满足,势必影响畜牧业的发展,特别是食品、肉制食品的供给。但是如果大量依靠进口,就有一定的风险,依赖于人,受制于人。”
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九三粮油工业集团董事长杨宝龙直言不讳,“从年开始,我们提出振兴中国大豆产业规划以来,历经十多年,看到的是大豆产业在逐渐萎缩,每况愈下。这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直面大豆产业短板
盖钧镒认为,作物的轮作复种制度必须完善。在国际上,作物的布局是按耕地的需求进行合理轮种。在国内,作物的布局是按照计划来的,造成连茬玉米或连茬大豆,本来大豆和玉米都是重要的饲料作物,是相匹配的,如果不能实现合理轮种,势必影响作物的产量。
“我们跟国际上的差距还体现在机械化上。”盖钧镒指出,这在黄淮海与长江流域的大豆产区尤其突出,机械化程度低,生产力上不去,而这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
对于品种改良,盖钧镒更是有话要说,“我们虽然经过多年努力,但是品种改进程度还是比较缓慢,我们的大豆品种每亩应该有公斤的潜力,现在连公斤还没有实现,说明我们的种业发展比较滞后。”
盖钧镒强调,相比国产大豆,国际上的转基因大豆价格比较低,对中国大豆产业产生很大的压力。因为转基因大豆价格低,在国内还出现了一些非法的现象,将只能进入油脂加工与饲料市场的转基因大豆,带入了食品市场。美国虽大力推广转基因种植,但是严格控制主粮使用转基因技术,这种行为的危害性是很大的。
国家大豆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东北农业大学食品学院院长江连州认为,中国大豆不缺高产品种,但是受到种植规模的限制,现代化的综合性栽培技术无法实现,必然影响产量,这主要是生产组织的问题。
黑龙江大豆协会会长唐启军则认为,中国大豆产业链现在还不够长,品种也不多,跟日本等国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这对中国大豆产业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
杨宝龙直言,“我们制定的很多政策非常好,但一些政策出台的时机值得斟酌,因为农民要对种子、化肥等农资品进行提前储备,如遇变更,必然遭受损失,我们渴望政策的出台要像及时雨一样。”
努力实现均衡发展
我国原有大豆种植面积1亿多亩,为了应对贸易摩擦,促进国内大豆产业发展,国家决定增加万亩大豆种植面积,那么,这1.4亿亩地的大豆能否解决我们的大豆需求呢?
盖钧镒认为,首先要解决食品市场的需求,大概需要万吨的优质大豆,估计需要1.5亿亩的耕地来生产,亩产至少达到.7公斤,现在全国大豆平均亩产只有公斤,东北地区高一些,这方面还必须提高。其中,有万吨用于豆制品的生产,这是老百姓所需蛋白质的营养来源,万吨用于生产蛋白质,万吨用于生产豆芽和发酵类产品,万吨用于工业品生产和国际间的调济。这样,东北地区至少生产万吨,占40%;黄淮海地区要生产万吨,占35%;长江流域生产万吨,占25%,这样加起来才能基本满足中国对于大豆的消费需求,而油脂和饲料的需求还无法解决。
盖钧镒认为,受耕地面积限制,我们很难实现全部自给,需要逐步缩短差距,实现均衡供给。
据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副主任王晓辉介绍,从减少豆粕的使用比例看,一些大型养殖企业用人工合成的氨基酸添加到饲料里,豆粕使用比例已降低了3到5个点。实践证明,人工合成的氨基酸对传统的大豆蛋白可以做到%的替代。年,我国豆粕的用量达到万吨,通过调减使用比例,可以降低对进口大豆的需求。
中垦国邦(天津)有限公司总裁郭彦超是国内著名期现货专业人士,他认为,后续中国还可通过增加其他油料作物的种植,减少对国外大豆的信赖,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万吨,相比年的万吨,下降了7.9%,这是7年来首次下降,预计年中国的大豆进口量将进一步减少。
年中央一号文件,再次聚焦大豆生产,国家将继续实施大豆振兴计划,将提高大豆补贴标准,扩大东北、黄淮海地区种植面积,让更多的人看到了振兴中国大豆产业的希望。
南华期货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旭峰认为,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上,“减玉米、增大豆”的种植结构调整,给了中国大豆产业方向性的指引。
北大荒农垦集团总公司(农垦总局)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徐学阳认为,国产大豆有稳定的市场需求,广阔的发展空间,通过精准发力,中国大豆产业大有前途。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联系-
主编丨毛晶慧见习编辑丨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