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粮食多个品种上涨极为引人注目,也受到了高层重视!相关部门已多次强调,此番现象是粮食价格连续多年下跌之后的恢复性上涨。在确保粮价稳定、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要求下,国家定不会放任粮价肆无忌惮的不合理式上涨,但又会留有一定的上涨空间,而这其中的弹性幅度一直都在国家的掌控之内。12月以来,除了国家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释放出的多个对粮食市场的重磅信号,央视同样对大豆上涨背后的囤积资本做了重磅调查!
一套政策“组合拳”,玉米下跌
目前来看,国内玉米市场正在应声下跌,正如此前国家粮油信息中心高级经济师李喜贵所说,玉米12月份收购价格回调可能性大。
国家正式开始出手了,首先是暂停了中储粮新粮收购,吉林以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已经停止收粮。其次是开始投放临储玉米,12月11日国家临储玉米竞价销售吉林省年玉米57.66吨。黑龙江粮食交易市场最新消息显示,12月17日黑龙江临储玉米将定向销售71万吨。两场定向拍卖以示政策调控玉米市场的决心!
从最近的政策节奏来看,事实性的调控组合拳陆续出手。预计在国家政策的不断调控下,市场上粮源流通有所增加,目前主产区停收、掉价企业还在扩增,预计本轮回调还将持续。
玉米期货最近动静也很大,主力合约12月以来震荡调整,累计下跌元/吨。
目前东北产区价格已然回落。以天成玉米为例,12月15日11:30起玉米收购价格价格下调60元/吨,水分14.0%,等级2等以上,价格为元/吨。黑龙江依安鹏峪落20元,20水元;黑龙江青冈龙凤昨日落10元,14水元/吨;京粮龙江昨日落10元,14水元/吨;内蒙古通辽梅花落10元,二等14水元/吨;内蒙古开鲁玉王落10元,14水元/吨。
今年玉米相比去年涨跌幅度都比较大,风险高!
对于玉米的缺口,综合下来,玉米市场基本可以做到供需紧平衡。
玉米市场上,各家平衡表的数据存在千万量级的差别,其对明年供给缺口的评估在万—1.2亿吨,假设供给短缺万吨,据增石(辽宁)物产研投部农产品分析师郎旭秋分析填补缺口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其一,扩种增产。国家政策主导+提高种植收益+提升科技单产,任重道远,前路漫漫。其二,上年结转。主要是临储余粮,预估万吨。其三,进口补充。大幅增量只能靠美国,其余国家期末库存都是百万吨级别,难以满足。其四,进口谷物替代。主要是小麦、高粱、大麦、DDGS。在综合考量各国历年产量、出口量及全球期末库存的情况下,预计进口万吨,约替代玉米万吨。其五,进口猪肉替代。明年国内生猪产能逐渐恢复,按进口量与本年度持平的万吨计算,理论上可以替代万吨的玉米消耗。短期内,进口猪肉更多为满足当前供给;长期内,靠多进口猪肉来少消耗玉米的效果才能体现得更明显。其六,国产政策性小麦+水稻替代。这是未来国家主要的主动调控手段。不过,全球粮食危机+“六稳”前提下,动物与人的口粮争夺不言而喻,只能将—年的陈化粮作为调控对象,预计替代万吨玉米,底牌相对清晰。
综合来说,供给缺口万吨,补充合计万吨,缺口“理论”上可以弥补,但各个环节敏感又脆弱,另各家平衡表中其实已经考虑了明年的替代,不然缺口不止万吨。综合下来,玉米市场基本可以做到供需紧平衡。
央视重磅调查大豆!矛头直指资本炒作
央视财经在近日发布了一则重磅调查《蹊跷!大豆都去哪了?!央视重磅调查:丰收之年,神秘资本囤积大豆,他们在赌什么?》,单从标题就能看出央视的出手力度,“蹊跷““重磅”“神秘”“赌”,几个特殊用词,加之连续反问,可见是对大豆上涨的一次“威慑”。
调查中称今年的大豆丰产又增收,据相关统计,年相比去年增长万吨左右,预计今年产量多万吨,按理说供应更多了,价格却高高在上。不少大豆加工厂正在面临亏损,每加工一吨大豆就要赔掉元,高额的成本给企业带来负利润,现在的加工企业基本上都处于停产状态。
文章指出,今年有不少其他行业进来的资金囤货,都在赌豆价上涨,这也是今年价格高的重要原因。目前,种植户手中还有两三成,加工厂收到的大豆也在三成左右,多数大豆在贸易商和相关资本手中。
作为我国重要的口粮之一,大豆价格的大幅上涨并不符合我国国家粮食安全政策,因此豆价并不会无休止上涨,尤其是在炒作的推动下。在12月11日周五晚,央视调查国产大豆的文章一经发布,随即在市场上掀起波澜,影响了市场情绪,在12月14日周一开盘,豆一开始疯狂下跌,暴跌4.38%。市场认为,央视的报道代表了官方的调控态度。
央视财经最早在9月份已开始追踪粮食上涨,高度聚焦玉米大豆两个热门品种,关键时期释放重要信号。在10月份的一周内连续对玉米报道三次,对舆论走向进行引导。现如今对大豆作出重磅调查,可见官方对粮价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