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玉米小麦震荡调整的时候,大豆也没闲着。不过,与玉米小麦不同的是,玉米小麦是涨跌震荡的行情,而大豆就像这盛夏的酷暑一样,越来越“蔫”。
其实大豆的“蔫”并不是刚开始的,从上半年走势来看,可以说大豆的行情一直就不太强,主要是靠国储收购支撑着。
从今年一开始,大豆的行情就一直偏弱运行,后来随着中储粮开启大豆收购以后,提振了市场行情,尤其是不看蛋白,这使得大豆价格有所上涨。
而随着国储收购于4月底结束,大豆的疲态就又开始显现。不过,好在地方收储及时地接过了这根接力棒,在黑龙江、内蒙古地区的收购支撑下,东北大豆价格再次得到了提振。
但同样,地方收储结束后,大豆又陷入颓势中。
东北同样也是大豆的主产区,而这两年在官方扩种大豆的引导下,大豆种植面积不断提高,大豆价格也频繁被调控,但是今年的东北豆有两大困境:
一个是蛋白偏低。
这是东北豆价格屡屡难走强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上半年这些大豆主要流入了粮库,市场供应并不多。而随着低蛋白豆的减少,高蛋白蛋有望迎来一波行情。
二是市场消费不足。
市场消费疲软不仅仅是豆制品,几乎蔓延在各个领域,再加上盛夏来临,又是豆制品消费淡季,因此消费不畅,使豆价难有支撑。
不过,相比东北大豆,南方大豆倒是相对稳定,直到小麦上市以后,市场忙于小麦的收获与购销,大豆上量减少,使得南方大豆迎来了一波涨势。
不过到了7月份,大豆疲态再现,主要表现为国储拍卖不断遇冷。
虽然国储陈豆拍卖不断持续,但是成交一直走低,流拍不断,而且是越拍越多,越多越拍不动。
这再次使大豆市场情绪受挫,带累着进口大豆的拍卖也跟着流拍。虽然说豆粕近期出现了一轮反弹,但是咱们前面分析过,市场供强需弱的格局依然未变,因此豆粕虽然反弹,但是仍缺乏持续上涨的支撑,这也是大豆不断流拍的一个原因。
那么,大豆的行情是否就“蔫”了呢?
短期来看,确实没有什么明显的利涨因素,唯一的利好就是天气变化。
目前厄尔尼诺天气已经形成,三季度也将成为影响大豆产量的关键时期,因此虽然行情走弱,但我们的大豆对外依赖较高,不排除会跟随着外盘的炒作进行震荡波动。
另一方面,消费市场短期难言利好,但随着到了9月份,各大学校开学,需求或迎来一波好转,大豆有望有一波小行情出现。
但进口方面依然压力庞大,根据市场预测,7月份到港的进口大豆数量超过万吨,而8月和9月也分别达到万吨上下,这意味着,三季度进口大豆整体数量仍处于高位。
并且当前国际大豆行情受厄尔尼诺影响波动较大,美豆的产量不断上蹿下跳,价格也跟着不断涨跌,使得国内豆市不确定性增加。
因此,短期大豆走势偏弱,一方面是消费不见起色,而另一方面则是市场观望情绪增多。接下来,大豆行情将屏气凝神,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