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什么是土地托管
土地托管,就是在不改变现有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的前提下,由社会化的组织来实现土地的连片种植和服务,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集约化。
通俗地说,就是农民将自家的土地,交给规模种植户,在不改变土地所有权的前提下,土地托管方支付一定的租金给土地拥有者,农民则成了收租的地主,闲暇下来还可以去寻找其他能赚钱的工作。
根据农作物种植品种不同,及不同种植区域,当前土地租金也各不相同,从最低元/亩,到最高元/亩,之间的差距相对较大,而市场主流价格则在-元之间,按当前流行说法,土地托管是实现我国农业自我突破的最佳途径,使农民不再担心因自然灾害和种植不当所带来的种植风险,还大大地减少了劳动成本,舒舒服服坐在家里收地租。
就是这样一种看起来极其完美的土地托管形式,目前却得不到农民的认可,这又是怎么回事呢?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土地托管的利与弊,以及我国当前规模化种植所处的市场大环境。
二、土地托管的利与弊
以当前的形势来看,土地托管有利有弊,有利的地方在于,能集中种植,可以将农业机械化的优势发挥到极致;减少种植成本,将农资、农机及各种管理环节的成本降至最低;在耕、种、管、收、售各个环节都能做到降低开支,达到利益最大化的目的。
缺点是目前我国土地托管还处于初级摸索阶段(虽然已经开始了很多年),进行土地托管的团体或个人依然鱼龙混杂,很多进入土地托管行业的目标并不是一致的,更有一部分专业“薅羊毛”者,农民一旦将土地交给这些人,最终迎接他们的将是一地鸡毛。
有资本的人不懂农业,懂农业的人又缺少资本,这是当前土地托管所存在的最大问题所在,如何将二者进行有机融合,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有人说,与欧美国家相比,中国的规模化农业还处于起步阶段;与韩日相比,特色农业水平还相差甚远。
笔者认为,欧美国家地广人稀,且经济较为发达,农业规模化种植有他们存在的先天基础,而我国则恰恰相反,在传统农耕影响下,农民的种植意愿往往比较强烈,加上经济作物的多点开花,这就为规模化农业形成了阻碍。
同样在我国,如东北地区玉米、大豆、水稻,内蒙古的土豆、新疆的棉花为啥规模化种植就很成功?这同样归功于地广人稀这个关键点。
至于日韩那种精致农业,确实值得我们的种植户去学习,否则农业不赚钱,年轻人不愿从事,我们的农业就没有发展壮大的可能。
三、农民为啥不愿意进行土地托管
1、混乱的土地托管市场
有些团体或个人,不管是一腔热血想在规模农业上大显身手,还是想要混水摸鱼的农业“田鼠”们,在真正进入农业之后,才发现农业并没有想象中的简单,毕竟我国当前还缺少规模种植的成功经验,像东北、内蒙古及新疆地区的规模种植在内地又无法提供实际上的借鉴作用。
在无法克服自然灾害、过程管理这横在农业人面前的“两座大山”之后,往往很难经历三年就会黯然退出,在安徽亳州等地,就出现了多例种植大户最后连农民的租金都付不起的现象,不是他们想要当老赖,而是他们已经彻底丧失了支付能力,望着尚未到期的租种合同,以及尚未落实的土地租金,产生心理阴影是肯定的,而这种阴影也会悄然往四周蔓延,从而影响更多的人产生警觉。
2、无法精耕细作的规模种植
传统农业虽然不利于农业机械化发展,但能确保精耕细作,以黄淮冬小麦种植区,农户种植一亩小麦能收获斤,而种植大户只有斤左右,这就说明不是种植面积越大,产量就越高,相反还会因为缺乏精细管理而遭受产量损失,这就造成了租金给得少,农民不愿租,租金要得多,种植大户租不起的局面。
3、当前的农村现状所致
有农业专家曾说过,在我国大规模实现土地规模种植,至少需要20年的时间,当前这一批农村种植主力军不退休,就难实现土地的有效集中,在勤劳致富的观念下,当代农民通过农业种植结合进城务工的模式,同样可以支撑起生活的这片天,如果将土地托管出去,虽然有一定的租金,但生活就充满了不确定性,特别是中药材、蔬菜、果树等经济作物种植区,土地托转更是寸步难行。
土地托管是大势所趋,但还是要因地制宜地稳步进行,让农民和种植大户真正体验到土地托管所带来的诸多好处,再进行实施时也就没了阻力,强制推行除了会产生一系列负面作用,对当前的农业种植并无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