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出品,禁止抄袭,违者必究。
已值年底,粮食市场变化频繁。仔细来看,在玉米、小麦和大豆的走势中,呈现出2个共同的特点:
1、卖粮方惜售情绪较浓。之所以惜售情绪较浓,主要来自3方面原因:一是今年种植成本高企,因此卖粮方对市场价格有所期待;二是去年行情大好,因此有去年作为参照,卖粮方对今年的行情抱有希望;三是粮源出现质量分化,无论是玉米、小麦还是大豆在收获期均遭遇降雨等极端天气,使得粮源质量出现分化,优质粮源更加挺价惜售。
2、当前都迎来了年前的备货需求。今年由于春节较早,再加上受冬奥会等环保政策影响,下游企业普遍会提前开启备货,大概率备货的时间也非常接近,普遍在12月中下旬至明年1月上旬。
但有共同点并不代表走势就相同,因为其背后的供需却各不相同。那么今年的玉米、小麦和大豆会有什么样的走势呢?
一、玉米涨跌几率各半
去年玉米的行情上涨最猛,而今年的行情却扑朔迷离。去年玉米价格大涨主要是需求大增,各方资本也争相进入市场,贸易商疯狂抢粮。而今年玉米需求被企业的低库存稀释分化,资本退出后贸易商不敢轻易出手,呈观望状态。
今年的玉米一面是产量增加,一面是惜售以及天气原因导致的粮源上市较少。虽然当前市场普遍对玉米看跌的情绪较浓,但后续卖压上量与需求备货很可能出现对冲,因此后续的行情还真是不好说。不过有一点,市场普遍已达成共识,即潮粮的行情会越走越低,而优质干粮的行情则会越走越高。因此年前玉米市场大概率仍以震荡为主,涨跌几率各半。
二、小麦高位震荡
近日小麦价格再次出现上涨,而麦价上涨对玉米来说是一个利好。
这里说的“利好”倒不是指在饲用替代,因为随着国际小麦供应偏紧,而国内小麦又有晚播,因此小麦后续大概率会退出替代,所以其价格波动对于玉米替代来说影响不大。而这里所说的“利好”是以小麦的行情作为对比参照,今年小麦的一大特点就是质量分化,而质量分化最明显的特点是后期优质粮源价格上涨,从而带动整个市场上行,当前小麦的走势正符合这一走势。而今年玉米质量分化严重,因此小麦的走势对于玉米来说有一定的参考性。
按照当前趋势来看,年前小麦大概率以高位震荡为主,至少在玉米行情未定、明年小麦产量未稳之前难有大动作。再加上企业年底备货即将启动,年前还有一波消费潮,小麦更是易涨难跌。
三、大豆需警惕“风险”
不少朋友留言询问大豆的情况,大豆因价格高位对下游的需求抑制较为明显,随着近半个月豆价徐徐回落,需求也呈明显的观望状态。
今年大豆的基本面有喜有忧:
喜的一面是大豆与玉米产区高度融合,因此导致今年玉米增产而大豆减产。大豆是国内粮食的短板,我国在优先保障三大主粮产量的基础上,大豆全面放开了进口。以全年粮食总产量占比来看,玉米、小麦和稻谷分别占比为39.91%、20.06%和31.17%,而大豆仅占2.4%。但是近年来随着饮食结构等需求的变化,大豆需求增长很快,于是在年农业部重新启动了“大豆振兴计划”,提出到年力争全国大豆的种植面积达到1.4亿亩。而在年和年大豆播种面积分别为1.40亿亩和1.48亿亩,但是到了今年由于粮食市场发生变化,玉米缺口激增,于是为增加玉米产量,大豆种植面积下降到1.26亿亩,比去年减少了万亩。于是大豆产量同比下降了64亿斤,下降幅度为16.4%。
而忧的一面则是虽然大豆产量下降了,但是需求也下滑了。今年大部分时间里生猪养殖都呈亏损状态,导致大豆的压榨率大幅下滑,甚至在6月份时一度还出现了负值。虽然后续有所回升,但总体开工率并不高。
再加上近期进口豆到港增加,对国内市场的供给形成补充,因此豆价弱势震荡回落。而后续随着备货的启动会有一定的利好,会使下跌幅度减弱,不过上涨难度仍然很大。因此从这个角度说,大豆回落的风险要高于玉米。
我们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