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深夜豆浆为何败走全时段经营
TUhjnbcbe - 2025/1/3 17:58:00

两根油条、一碗豆浆,这是中国南北方人都喜爱的早餐,长久以来以早餐店的出餐形式存在于人们的日常饮食中,这也是国人最为熟悉的品类。

近几天,突然有几家风靡市场的夜豆浆品牌来咨询运营,具备了万店基因的各种要素,为何夜豆浆市场却正悄然败退,是疫情让其发展受限,还是品类本身就存在问题,又或是模式上太急于求成?

年左右“深夜的酒不如凌晨的豆浆”,一句戳心的宣传让深夜豆浆走入了大众的视线。这个踩中夜经济和健康养生两大趋势的品类,很快便成为餐饮市场的“网红”。

然而好景不长,今年夜经济的红利喜人,不少餐饮品牌、品类从中获益,可其中却几乎没了深夜豆浆的身影,

这样一个网红品类,近两年却没了声音,大批门店或倒闭或转型,一地鸡毛。

深究夜豆浆商业模式的缺陷,以及近期复合餐饮的发展,或许不难发现它无法延续火爆的原因。

首先、夜豆浆在潮汕地区较为常见,在当地多以街边店、大排档的形式出现,没什么品牌,在外地也没太大影响力。市场玩家们将它挖掘出来,进行了一系列升级,试图将娱乐、社交与美食融为一体,打造深夜社交场景。

三年来,一批主打夜豆浆的品牌开始崛起并扩张,在这群主力玩家的推动下,“夜豆浆”走入了大众视线,叫得上的名字的就有小田豆浆、豆浆传说、路边等你、鲜儒豆浆、豆本自然等品牌。

成都、重庆、长沙等夜生活丰富的城市均可见其踪影,它们凭借“深夜豆浆+快餐”、“豆浆+小吃+音乐”等多样化的模式,立足于市场,并从广东向全国“蔓延”。

新环境下,所有品类都值得重做一遍,这样的逻辑看起来没什么大问题,但问题在于,这种商业模式和豆浆这个品类似乎并不适配。

一、单店模式上的缺陷:

深夜豆浆多个品牌号称全时段运营,但实际上有着巨大的瑕疵。夜豆浆选址一般都会选在夜生活较为集中的地段,大概率的会远离社区,这就天然隔离了很多有早餐需求的人群。早餐的消费者诉求除了便捷外,还有性价比,早以习惯了3-5元一杯的价格,一碗可以卖到18元的豆浆,无论加不加蛋,显然都不会是他们的第一选择。

午餐场景,消费者解决午餐的选择更多,深夜豆浆面临更大的竞争,从产品上而言(豆浆、肠粉、油条、粥类、小吃等),又不具备太大的优势。现有的连锁品牌店,盲目的以统一的形式,强势推广“潮汕小吃”,失去大量的强势顾客,口味和当地远不能融合。

夜间场景,是深夜豆浆噱头最足的板块。此前,不少夜豆浆品牌宣称,品牌解决的是晚归、娱乐人群凌晨或是酒后填饱肚子、解酒等需求。诚如其所言,如果只是填饱肚子,社交属性并不突出,用驻唱延长消费时间、增加消费客单的逻辑必然就不成立,何况一二线城市或许还有伪需求,三四线城市下沉市场,连小酒馆都混不下去,夜豆浆的模式怎么生存?

从产品上来看,深夜豆浆主打各式豆浆和粤点小吃、主食,就社交来说,酒可以两个人也“一杯接着一杯”对饮,但豆浆和小吃,似乎就有些不搭了。深夜豆浆强调的深夜社交,换句话说,似乎是个伪命题。

品类“掘金”夜经济的底层逻辑不稳,又恰逢这两年“餐+酒”以及小酒馆等旋风刮起,从消费行为、心理逻辑上来说,都比豆浆更符合社交、夜生活的属性。当这些餐饮业态崛起,深夜豆浆的市场空间被挤压也是情理之中。

二、品类对手众多,创新品牌无力

我们再纵观市面上的豆浆店,连锁形态的快餐店很多也将品类锁定在“豆浆”上,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永和大王、永和豆浆、台北豆浆以及各种“养生派”、“健康派”的主打豆浆的品牌连锁企业,即使是综合性的肯德基、便利店,也都有推出豆浆单品。

豆浆机生产商“九阳”也加强了商用豆浆机在连锁餐厅的铺设,并开始推出养生概念餐厅和外卖;商用豆浆粉制造商“龙王”开始做新零售概念的“速饮机”…这也夜豆浆品牌带来了一大波对手。虽然各个角色都在从不同角度去挖掘豆浆的商业价值,然而和新茶饮、咖啡领域的热闹相比,豆浆行业还是冷清许多,缺乏创新,发展平缓。

三、现磨豆浆,几乎都是讲故事

豆浆来源于黄豆,最传统的制作方式是煮熟的大豆经过石磨研磨出汁水,因为质地醇厚而称之为“浆”。

不过在现代社会,用这种古老做法制成豆浆出售的情形已经几乎绝迹,但人们的口味还是非常刁钻,都知道现磨的新鲜、手工古法制作的浓稠。

一些餐饮店意识到这种需求,饮品菜单页面也会出现“手工现磨豆浆”,一扎十几到二十几元不等,喝起来确实比在家中用豆浆机打出来的浓稠许多,成了餐厅的招牌饮品。

渐渐地,无论街边小店还是名牌连锁,出售的豆浆也都要往“现磨”、“醇厚”的概念上靠。但事实情况是,现磨有产量和效率的限制,很难做到随时满足快消的需求。

而大家可能还都不知道,在自以为简单安全的早餐铺,现磨豆浆也以豆浆粉+增稠剂的形式进入我们的胃。一个小小的早点店或路边摊,怎么可能去买台笨重的磨豆浆的机器,费时费水费电不说,豆浆的口味还不一定好。

豆浆增稠剂等产品一般含有植脂末、CMC、蛋白糖、花生蛋白粉,甚至有CMC(羧甲基纤维素)的增稠剂,具有粘合、增稠、增强、乳化、悬浮等作用,用来提香、增稠,搭配豆浆粉,可以冲出豆浆的效果,而且豆香味十分浓,快捷又便宜。

市场上可以买到的豆浆粉一般以g包装规格的居多,价格从7元到20元不等,而豆浆增稠剂g包装的售价在15元到20元不等。按照外包装的使用说明,只需添加3到5g就可以达到浓稠的效果,冲出来的豆浆成本不足1毛钱。

多数早点摊使用的豆浆实为豆浆粉冲成,品牌餐厅除了永和豆浆等少数企业承认豆浆为冲制外,大多数品牌豆浆仍是大多宣称现磨。

永和大王的模式是:选用东北非转基因大豆,统一配送到各个门店,各门店进行清洗和再筛选后,经过泡发、清洗、磨浆、煮浆、测定豆浆浓度及温度,最后进行保温及售卖。磨制、烹煮的整个过程都在店内进行,且4小时现做一次避免豆浆变质。但关于永和大王的豆浆是否真的是现磨,也一直有着质疑的声音出现。

业界还有几种“现磨”的模式,一种是连锁快餐厅由总公司统一磨制后再配送到各门店;一种是由豆浆供应商工厂磨制生产的袋装液态豆浆配送到门店;还有一种是中央厨房将蒸熟加工的黄豆封袋速冻后运送至门店,由各门店将其解冻后再用研磨机磨制成新鲜豆浆,杯装后销售。

不论店内现磨还是统一现磨后配送到店,现磨都是一种成本较高的模式,难以被更为广泛的大基数餐饮店采用。

四、品类定位缺陷,全时段失败。

商管团队调研了市场上的多数夜豆浆品牌的现状,的确是经营乏力。夜豆浆的噱头被消耗般的透支。但其品类极其新品牌的创新模式并非一无是处。

1、将经营模式调整为“豆浆甜品店”,去“深夜”概念,回归全时段经营,去“潮汕化”小吃,回归当地能接受的小吃品类。如包子、蒸饺、烧卖等

2、早餐模式,减少SKU,做到即简、极致,满足市场对“豆浆”的定位需求,极致到就是一杯简单的豆浆+主食。同时“冰豆浆”可以引流很多e时代消费。

3、放大甜品的概念、豆浆+甜品是满足“下午茶”消费的重点,商圈原有甜品店的撤出,给了社区店模型较大的发展空间,社区豆浆甜品是发展趋势。“满记甜品”“豆奶茶”的产品模型值得学习。

4、晚餐时段,主推“功能性”降压、补血、祛痘。社区早餐备食物(解决居民早餐自热)豆浆及食物,外卖外带模型为重点。

5、夜宵撤出“社交”属性,放弃+歌手、+快餐、减少不必要的成本,简化产品类型,做出爆款产品。

回顾“深夜豆浆”,品类在全国推广模式上没问题,细化能落地的运营细节,千店的目标并非遥不可及。

1
查看完整版本: 深夜豆浆为何败走全时段经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