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网络“神医”真面目
近年来,涉及网络求医的骗局频频发生,所谓的“神医”“名医”“传人”“专家”和“秘方”在网络平台上大行其道,针对人们追求更美更健康的心理,昧着良心骗取钱财。
案件回放▲▲▲
老伯网购保健品被骗近10万元
62岁的陈老伯患有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病,必须常年吃药、打胰岛素。老人家一心想根治疾病,也给孩子减轻负担,因此在网上看到号称有“糖尿病治疗专家”坐堂的广告后,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态与对方联系。
对方自称“李教授”,具有30多年治疗糖尿病的临床经验。老伯介绍了自己的病情、吃药种类及经济收入等。殊不知,这一切,都是对方通过诱导了解老伯的情况,以便“对症下药”。
“我也是老人,不会骗人的。”“李教授”了解陈老伯的情况后态度十分和蔼,接着向老伯推荐保健品。在对方诱导下,陈老伯购买了“降糖胶囊”、牛初乳、驼奶、大豆卵磷脂、蜂胶等。也许是心理作用,刚开始服用时老伯感觉好多了,遂对“李教授”的话深信不疑,花费近十万元不断购买这些保健品。
今年4月初,老伯忽然感觉头晕、浑身无力,到医院检查后大吃一惊,餐后血糖竟高达22mmol/L。经过医生检查,陈老伯终于意识到可能是保健品的问题。等他再找“李教授”时,对方不再理会他,老伯报了案。目前,该案正在进一步调查中。
案情分析▲▲▲
患病老人更易被骗
随着人们保健意识的提升,很多老年人更加注重养生保健。尤其是患有各种疾病的老年人,既希望保健品能治病祛病,也倾向于通过网络平台购买性价比较高的保健品。一些所谓“专家”“神医”抓住这个庞大群体特点,利用网络平台发布虚假广告,故意夸大保健品的功效,打“亲情牌”拉近与被害人的关系。由于一些老年人缺乏辨别能力,往往花费大量金钱购买自己并不需要的保健品,有的甚至延误了病情。
民警提示▲▲▲
综合治理,打好监管组合拳
方婷婷(安徽省芜湖市公安局鸠江分局清水派出所民警):
面对各类号称有种种疗效的保健品,消费者在选购时要理性购买,并保留购买小票、发票、在线交易记录等凭证。一旦发生消费纠纷,通过正规途径依法维护自身权益。
针对保健品市场监管难题,要进一步完善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齐抓共管、社会多元参与的治理格局,打好监管组合拳,严把保健品上市关,加快构建科学有效的治理体系。
来源/人民公安报
编辑/海鸥
原标题:《清理整治“保健品”行业
“教授”兜售保健品,老伯网购服用病加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