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田里的时候,他是个勤恳的“农民”,一心只想种好大豆;而在实验室时,他是攻克大豆难题的科学家,目标是“为中华大豆之崛起而奋斗”。受访者供图
走进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以下简称遗传发育所)研究员田志喜的实验室,最先入耳的是一阵阵“哗啦”声——一群学生正扬起刚收获不久的大豆。金黄的豆粒在柳条编织的簸箕中上下翻飞,与农家的丰收景象别无二致。而在走廊另一侧,现代化的科研仪器正在井然有序地运行,古老的农作物,在这里被赋予了新的价值。
这也暗合了田志喜的“双重”身份:在田里的时候,他是个勤恳的“农民”,一心只想种好大豆;而在实验室时,他是攻克大豆难题的科学家,目标是“为中华大豆之崛起而奋斗”。
前不久,第十三届“谈家桢生命科学奖”获奖名单公布,田志喜因在大豆基因组学等相关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研究成果获得该奖项。
从果树到大豆的三次跨越
最初,田志喜并不是研究大豆的。本科与硕士阶段学习果树专业的他,在年研究生毕业后留在母校河北农业大学工作。年,田志喜被借调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协助申报项目审批等相关工作。在那里,田志喜“大开眼界”,接触到了许多此前不甚了解的领域,求知欲再度被唤起,他下决心要继续读博。他将目标锁定在更侧重基础研究的遗传发育所,由此田志喜开始了他的第一次跨越。
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一直从事应用研究的田志喜此前较少接触此类内容。为了备考,他听说自己以前的同学在教授“分子生物学”课程,于是他一有空就跑去听。考博成绩公布,田志喜被录取,师从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家洋。
博士毕业后,田志喜前往美国普渡大学从事博士后工作,真正的考验也从此开始。之前还算顺利的他,初到美国,就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博士后所进行的研究与博士阶段并不相同,无从衔接,他又要从头学起。此外,面对当时空无一物的实验室,他还承担起了从零开始组建实验室的任务。
刚一开始,科研进展得不顺利,实验室工作繁重,田志喜越做越觉得迷茫。田志喜至今记得,那年普渡大学所在的印第安纳州下起暴雪,他在齐膝深的雪中艰难前进,一如他初到美国时的生活。但田志喜不想坐以待毙,为了尽快找到正确方向,他白天在实验室工作,晚上回到家中自学生物信息学相关内容,拓展研究领域。“那时,我经常发愁,整晚睡不着。”他说。
但转折很快到来,快速掌握生物信息学知识让田志喜很快找到了正确的研究方向,接连产出多项重要成果。年9月20日,田志喜清楚地记得这个日子,他回国接受遗传发育所的考核答辩。半年后,他回到遗传发育所任职,开始了独立探索的科研生涯,完成了自己的第二次跨越。
但回来以后研究什么,成了困扰当时田志喜的大问题。“水稻、玉米当时都考虑过,反而是大豆以前接触的比较少。”他迟迟难下决心,反复与学界好友、遗传发育所领导等交流探讨。
凭借着对大豆重要性的初步认识,田志喜决定挑战一下。“我们国家每年要进口那么多大豆,能否实现自给自足呢?”他回忆道。
田志喜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先扎扎实实做5年基础研究。4年后的年,田志喜因在大豆领域取得的突出成果,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资助。他愈发相信,选择大豆是正确的,而他也实现了自己的三次跨越。
做中国的大豆基因组平台
在田志喜实验室最中间的一根柱子上,写着一句话:为中华大豆之崛起而奋斗。这是田志喜给自己和实验室团队成员立下的目标。
田志喜最初的想法是在5年基础研究结束后,全力以赴攻关大豆固氮。本科时,他就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