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大豆之,曾经的净出口国,到现如今的最大进口国
作为一个地地道道的东北人,小时候的记忆中,秋天收获的季节里,除了小麦和水稻,最常见的便是大豆了,金黄的色泽,圆圆的形状,最会让人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大豆,也称黄豆,古时称“菽”,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也是很多美食的原料,比如早餐吃的豆腐脑、豆腐皮以及豆浆,都源于此。
中国也一直是大豆的主产区,拥有丰富的大豆品种资源,但由于近代史上的落后,以及人口与耕地面积的紧张,国产的大豆早已经无法满足国人的消费需求了。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便开始从国际上进口大豆了,中国也从最初的大豆净出口国,逐渐变为大豆净进口国。
中国进口大豆的数量从最初的十几万吨,到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年中国总计进口大豆.1万吨(绝大部分为转基因大豆)。
这其中大部分来自大洋彼岸的美国,虽然与历史最高峰年的.6万吨相比有所回落,但突破1亿吨似乎只是时间问题了。
而中国官方数据显示,年中国大豆产量增至万吨,同比增加13%,主要原因来自播种面积增加以及政府提供的多项补贴,但与进口数量相比,已经明显处于劣势了。.
进口的大豆都去了哪里?二师兄最有发言权
一提到转基因大豆,估计很多人都会有种谈虎色变的感觉,虽然对于转基因食品对人体是否有害尚无定论,但对此国家还是采取了较为保守的态度,所以我们平时吃到的大部分豆制品,都是中国原产的非转基因大豆制作的。
那进口的近1亿吨大豆去了哪里呢?
大家还记得在上文中提到的“国产的大豆早已经无法满足国人的消费需求”这句话么,其实有心人便会想到,人们富起来了为何执着于大豆消费呢?
这其实是因为大豆在榨完油后,残留的废渣豆粕是重要的猪饲料来源,而富起来的国人最先一饱口腹之欲的便是吃肉,尤其是吃猪肉。
在过去对于一个普通人来说,一年之中能够吃到肉的机会屈指可数,一般只有在逢年过节的时候,才会买上些猪肉给忙碌了一年的家人解解馋,民间也因此将过年宰猪称为杀年猪。
所以吃猪肉,对于国人来说已经不仅仅是一饱口福的事情了,同时也是自身生活富足的侧面证明。于是十几亿人的诉求,催生了中国惊人的猪肉消费量。
根据国家统计局年的数据,当年全球猪肉消费量为.4万吨,中国猪肉消费量为万吨,占了近一半,也就是说全球一半的猪肉都进了中国人的肚子里。
如此迅速增长的猪肉消费量,背后自然有庞大的猪肉产业链,而养这么多猪,猪饲料自然也会有庞大的消耗,这便是中国为何每年进口如此之多的大豆的主要原因了。
没错,进口的转基因大豆最后都进了猪肚子里,然后转化成了我们每个人吃的猪肉。
大家还记得正大综艺这个节目么?
其背后的赞助冠名商便是著名的饲料品牌正大集团,其进入中国的时间正好是中国猪肉消费量迅速崛起的时间点。正大集团旗下的产业也都与此相关,比如进口大豆的加工厂,猪饲料的加工厂,其销售的产品除了各类饲料,还包括一部分食用油,这背后便是大豆制作成猪饲料的产业链。
为何不多种点大豆?不划算也“不安全”
中国是世界上著名的农耕民族,我们的先人用汗水浇灌土地,用种出来的五谷杂粮养活了这个民族数千年。
现如今,中国已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人口,虽然中国也拥有庞大的土地面积,但可以耕种的土地比例却很少,用有限的耕地面积养活庞大的人口,无疑是一件十分艰巨的任务。
这个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做取舍,用有限的耕地来种植国人的主要粮食来源:水稻和小麦,毕竟吃饱肚子是第一要务。
但除了要吃饱,吃的好也是所有人的诉求,这时候我们就不得不考虑进口一部分粮食,这其中就包括玉米、大麦,以及我们提到的大豆。
当然我们也可以用有限的土地来种植大豆,但相应的我们就要减少水稻和小麦的种植面积,这也意味着我们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大米和小麦。
民以食为天,少吃点肉或者少吃点农副产品,可以忍一忍,但如果吃不上米面,就关系到国计民生了,同时也是将一个国家的命脉交到了别国之手。
两害相权取其轻,中国就不得不选择每年从国外进口巨量的大豆了。
除此之外,与水稻和小麦相比,大豆的亩产量很低,根据数据显示,1亩地的大豆产量约为公斤,而小麦和水稻,要远高于此,如水稻亩产量可以达到~0公斤。
所以这样算下来,用有限的土地种大豆就很不划算了。
当然,进口大豆除了主要用来做猪饲料以外,也同样被用来制作鸡鸭鹅等其他家畜的饲料,只不过香蕉与猪肉这几类肉产品的比例要少很多。
从大豆到猪肉,从豆腐脑到红烧肉,粮食与美食从来就没有小问题,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背后的故事和真相一定要好好了解,我是吃货历史观,今天的内容就到这里,下期和你再见。
.7.1(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