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宾成,呼伦贝尔市农牧科学研究所大豆研究室主任,国家大豆产业技术体系呼伦贝尔综合试验站站长、研究员。自参加工作以来,他与泥土为伴、与大豆为伴,扎根农业科研第一线,精心培育优良品种,将全部精力用于遗传育种研究,在大豆育种领域取得了突出成绩,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个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理想和情怀。
大豆又称黄豆,古代叫菽,起源于中国,至今已有数千年历史,在作物中地位重要。然而过去几十年里,国产大豆不能完全满足国内需求,还需从国外大量进口。参加工作初期,研究所内大豆育种基础还很薄弱,审定的主要品种只有内豆4号等少量几个,且当地种植的大豆品种基本来源于黑龙江省。为了打破这一局面,在大豆育种专家张万海研究员的带领下,研究所重新组建了大豆团队。
从那时起,孙宾成成为了研究所大豆科研方面的主要技术骨干。作为最年轻的科技工作者,他主动承担了大量的工作,连续14年去海南南繁加代,没有和家人一起过过春节。直到现在,每年冬季还要到海南查看大豆南繁加代情况,春季回到北方后,随即安排春季试验,夏天深入试验地,精细观察调查,从杂交开始到形成稳定品系,对每个组合都了如指掌。自年开始,几乎每年都有审定品种,并得到大面积的推广应用。
对多数人来说,“南繁”这个词有些陌生。为了大地的丰收,为了人民的温饱,每到冬季我国北方地区都有大批作物育种科研工作者到南方去,利用那里温暖的气候,开展作物种子繁育、制种、加代、鉴定等科研活动,科研工作者称之为“南繁”。
农作物育种,需要数个世代才能稳定,再加上数代后续试验才能培育成品种。许多作物在北方一年只能种植一代,育种工作者们为了缩短育种年限,只有利用冬春季节到南方种植一到两代,加速粮食种子的“加代”和稳定。“民以食为天”,优良品种、高产优质、仓中有粮、心里不慌,这便是南繁的要义所在。
对于担负粮食作物种子培育重任的农研人来说,南繁就像生活的一部分。优良的国产大豆品种,正是孙宾成年复一年,在南繁中孜孜以求的。年11月,像往常一样,孙宾成准备好要南繁加代的种子,背着行囊、坐上火车历经2天2夜从扎兰屯一路赶到了广东的海安码头。在准备乘船前往海南的时候,遭遇了一场突如其来的台风,客船被搁置在了码头。小小的码头滞留了上万人,为了节省费用,他每天呆在码头楼房的走廊里,睡在楼梯的台阶上,一天只吃2颗鸡蛋,使他的体重整整减少了6公斤。7天艰难的等待,终于盼来了通航的消息,他不顾劳累,又一路颠簸到达了三亚市崖城镇吉林农业大学的南繁基地,为了赶播期,安排好住宿后,第二天就马不停蹄地开始选地、播种。
田间试验的工作细致、繁杂而辛苦。在海南加代期间,每项田间操作,他都亲力亲为,唯恐出现差错。同时,他也总结出了一套自己的经验方法:如播种后灌水,灌水的深度不能超过垄台的深度,否侧土壤板结,不利于种子出苗;海南光照短、温室高,大豆杂交十分困难,他利用便捷实用的日光灯进行补光,成功完成了在海南的杂交工作,整整一个月的杂交工作硕果累累,但长期半蹲也给他留下了脚跟痛的后遗症;第一季收获后,还要进行二季加代,此时海南温度高、虫害多,一般育种单位都不愿开展二季南繁工作,大部分育种人员都返回北方了,基地只剩下他一人,他每天5点钟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到试验田中查看大豆长势及虫害杂草发生情况。由于病虫草害严重,每隔3-5天就需要喷一次杀虫剂,10天左右需要人工除草一次,这些都是他一人完成,骄阳下映射出的只有他一人孤独的身影和滴滴落在灼热土地上的汗水。
夏季播种,不管多热都得把种子撒好;早起播种,凌晨两三点就得起床,不能吃苦不行。最难熬的是4-5月份海南的夜晚,水泥板平房内温度近40度,前半夜闷热的让人睡不着觉,只能在树下蚊帐内休息,也就是在这期间,他常常困扰到失眠。然而,二季收获种子运回种植后,大豆芽率不足50%,为了解决芽率低的问题,他在海南进行了多次试验,终于摸索出提高二季繁殖大豆芽率的方法,即在大豆R6-R7期收获整株,在阴凉通风处阴干脱粒,成功解决这一棘手问题。目前,这一方法已经得到二季南繁人的普遍运用。
年从海南回来时,由于晒得黝黑,2岁的女儿都不认识爸爸了,看到这个“陌生人”竟吓的哭了起来,在妈妈的提醒下,才慢慢明白真的是爸爸回来了。现在,他每年还要去一次海南,看看南繁的大豆试验田,看看亲自做杂交的种子长势如何。
为了更快更方便地提高育种速度,利用北方冬季取暖设备,结合温室(或南繁)加代,孙宾成成功研发出高寒地区一年4次加代技术,为快速育种提供了新的加代方法。利用种子快繁技术,他已育成34个大豆品种,年推广面积在多万亩,年增产大豆1.4亿斤,为自治区大豆单产的提高和种植面积的扩大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了选育广适性品种,孙宾成还开展了针对性、规模化育种,与多家科研单位及企业合作,在内蒙古东部不同生态区建立了4个育种基地,有针对性地开展抗胞囊线虫育种、耐旱育种、耐重迎茬育种和抗倒伏耐密植育种等,为规模化育种奠定了基础。他们制定了长期的育种目标,如高油、高蛋白、高异黄酮和高油酸等,并兼顾毛豆用、豆浆用、豆腐用和酱油用等专用品种的选育。
东北早熟大豆遗传背景狭窄,孙宾成及其团队为了拓宽、丰富早熟大豆的遗传多样性,收集、定位、整理了内蒙古东部野生大豆多个居群,并进行了优异基因的挖掘和利用,创新出多份抗旱、抗病、耐盐碱中间材料。同时,利用南方、黄淮海种质与当地主推品种杂交创新出一批高蛋白、半矮杆、耐密植中间材料,这些中间材料极大的丰富了早熟种质的遗传多样性,为进一步选育突破性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目前,高寒地区,大豆单产较低,品种之间同质化严重,大豆单产提高遇到了瓶颈,孙宾成勇于探索先进的育种方法,把黄淮海育种家构建的大豆不育轮回群体进行了引进和成功改造,改造后的群体,熟期较早、基因型更加丰富。这种方法颠覆了传统人工杂交育种技术,利用昆虫授粉,可同时实现几千份种质间杂交,并且没有伪杂种,省时、省力、高效,目前该群体已成为大豆种质资源的“百宝箱”、动态“基因库”,为今后育成基因型丰富的高产优质抗病品种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个品种的育成,一般要经过6-8次世代(6-8年)选择才能确保性状稳定,孙宾成积极创新常规育种技术,发明了一年四代育种技术,只需要2年即可完成8次加代,极大提升了育种效率。同时改良了收获方式,解决了海南2季种子芽率低的关键问题,使2季加代种子芽率不足50%提高到90%以上。目前。该技术已得到同行的广泛采用。
作为研究所科技人员的突出代表,孙宾成一直勤勤恳恳、兢兢业业,获得了多项成果、奖励和荣誉。他参与的“优异大豆种质挖掘、创新与利用”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优质高产蒙字系列大豆新品种选育与应用”研究获自治区科学进步二等奖,其他省部级奖有国家农牧渔丰收合作奖1项,神农中华科技一等奖1项,荣获自治区“草原英才”“自治区科技标兵”“呼伦贝尔英才”“呼伦贝尔最美科技工作者”……
孙宾成深知成绩只能代表过去,他不会放慢脚步,目前,他和他带领的大豆育种创新团队正继续在科研的道路上奋进前行,努力打造呼伦贝尔优质大豆品牌,为大豆增产、农民增收贡献力量。(宁金)
原标题:《走近科技工作者
孙宾成:潜心钻研扎根田间培育呼伦贝尔优质大豆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