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名称:大豆孢囊线虫发生规律与绿色防控技术
完成单位:黑龙江省农科院耕作栽培研究所,中国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浙江大学农业与生物技术学院,齐齐哈尔市富尔农艺有限公司,山东丰本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大庆分院,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齐齐哈尔分院
获奖类别、等级:年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奖科学技术进步类二等奖
第一完成人:李炜
其他完成人:周杰、*文坤、陈井生、来艳华、徐馨、刘春玲、李锋、袁明
第一完成人简介:李炜,女,年出生,硕士,副研究员,南京农业大学在读博士,主要从事栽培技术和大豆种质资源创新研究。主持农业部行业专项“作物孢囊线虫病控制技术研究及示范”子课题、农业部转基因专项“优质功能型转基因大豆新品种培育”子课题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篇、SCI4篇、参编著作5部;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3项、三等奖1项;选育并审定大豆新品种6个,获得3项植物新品种权;获得发明专利4项、软件著作权4项;制定地方标准8项。
项目简介:黑龙江省是我国大豆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省份,最近十年统计数据表明黑龙江省大豆年平均播种面积万公顷,总产万吨,播种面积和总产量占全国的40%。大豆连作和重迎茬问题严重。近年来,随着国家产业*策的调整,黑龙江省大豆种植面积不断上升,受小麦种植面积不断缩小和“减玉米增大豆”*策调整的影响,大豆种植无法完全实现轮作,连作和重迎茬问题日益突出。大豆连作引发孢囊线虫病,导致减产甚至绝产。孢囊线虫侵染大豆根部,在根系维管束组织建立取食位点形成合胞体建立寄生关系;土壤中不仅孢囊线虫种群密度显著增加,而且引起根际生物群落及根际微生态系统改变,从而导致大豆产量损失。大豆孢囊线虫是制约大豆健康可持续生产的瓶颈问题,也是世界性难题。生产中已经研制出多种化学药剂防治大豆孢囊线虫病,但是如果盲目采用“大药大肥”,其结果是造成了农药残留高、环境污染严重。
项目组围绕长期困扰大豆孢囊线虫病防控的①小种数量和种类动态变化、②抗病品种生态适应性窄、③农药防治环境污染严重的三个核心问题,在小种数量和种类时空分布、抗病品种培育和根系抗性诱导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标志性成果:首先,探明了全省大豆孢囊线虫分布范围,明确成灾规律,绘制病害分布图并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其次,以培育抗病品种和强壮根系为突破口,创新了大豆孢囊线虫防控关键技术;因地制宜,针对三大主产区集成了SCN绿色防控技术并大面积推广,有效地促进了大豆产能的提高,实现了有效遏制孢囊线虫病进一步扩散蔓延,保质、稳产和绿色可持续发展的目的。该项目的研究对于建设“环境友好型”农业生产、提高大豆产业竞争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项目获得授权发明专利4项,授权的其他知识产权12项,与创新点有关的论文共发表44篇,其中SCI收录17篇。
通过抗病品种的品种权转让、禾力素产品与企业合作产业化开发,共获得经济效益万元;集成的大豆孢囊线虫绿色防控关键技术,全省辐射推广万亩,防效达到10%,农民增收5.8亿元,促进了大豆“减肥、减药、增产”技术的推广,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突出。
信息来源:院科研处
图片文字:耕作栽培研究所
执行编辑:院机关*委李南南
责任编辑:院机关*委于佰双
黑龙江省农科院*宣年12月31日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