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行业

首页 » 常识 » 诊断 » 好奇老师史军你教的知识太旧了,怎么办
TUhjnbcbe - 2021/2/6 7:40:00
TOP

好奇是学习者的第一美德

CURIOUS

好奇老师史*

植物学博士,中国植物学会兰花分会理事,科学松鼠会成员,儿童科普图书策划人,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推荐:过去15年,科普人已经成为史*身上最显眼的标签。在他看来,科普已经成为一个越来越成熟的行当。让孩子们真正看到有趣的世界,正是他的目标和理想,也是他主编少儿科普丛书《少年轻科普》时秉承的核心想法。

知识在现代教育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低

我们需要原原本本地把教课书上的知识塞进孩子们的脑子里吗?我们应该让孩子了解什么样的科学,如何理解科学?要回答这些问题,一点都不容易。

今天,知识更新的速度已经远超我们的想象。就拿一个时髦的词儿——“DNA”来说,我们对它的认识在过去二十年已经有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二十年前,我们认为DNA上有很多垃圾填埋场,这些垃圾填埋场看起只会给生物遗传找麻烦,却不会有任何的贡献。因为它们所包含的信息跟我们身体里的蛋白质没有半毛钱关系,于是科学家送了它们一个专属名字——垃圾片段。

二十年过去,曾经的垃圾片段竟然成了科学家们研究的宠儿,曾经的垃圾填埋场变成了淘金的宝库,因为我们发现这些看似无用的片段掌控着一些”特别“。

知识本身在现代科学教育中所占的比重正变得越来越低,今天正确的经典知识,很可能在明天就会变成错误的观点。

在生命演化的历程中,这件现象显得尤其明显。我们的宇宙是不是起始于一场大爆炸,第一个生命又是如何出现?我们对这些问题的认识正飞速变化着,以至于每一天都需要更新自己的知识库。

那么,我们面对迅速变化的科学世界就真的无能为力了吗?当然不是,科学的精髓从来就不是记住所谓的知识,而是学习科学的思想和精神,用科学的方法来分析和解决问题。我们不能把课本知识简单地装进孩子的脑子,而是要教会孩子去思考问题。

比如我们说”人是从猿猴变化的“,很多人都将这个说法视为真理。其实,只要多问一个问题,这个说法就会露出破绽,动物园的猴子为什么不能变成人?

我们需要给孩子讲的是一个关于人和猿有共同祖先的故事,人和猿只是亲兄弟而已,他们分家的时间太长了,在数百万年的时间,因为生活居所不同,食物不同,面对的危险也不同,最终就演化成了今天这个样子。

为科学教育争取更多的粉丝

从本源来说,科学实际上是与迷信相对的一个认识世界的方法。然而要让公众接受科学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因为科学中有很多与我们的感性认识相左的做法。这无形当中拉开了公众与科学的距离,自然少了很多天然的粉丝。

科普工作者最根本的任务,恰恰就在于为科学教育争取更多的粉丝,同时补充必要的科学知识,这正是科普工作和科学教育差别。科普和科学教育看似无法分清的双生子,有着各自不同的使命和方法路径。

以小学科学课来说,强调和传递的是基础的“科学知识”、“科学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这些都是一个公民应该有的基础科学素养,要在科学教育中不断进行训练和强化,这是科学教育应有的功能。

现在的科普工作,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做了科学教育的事儿,或者说是在力图替代科学教育所做的事情。这一项工作不容易被发现,更不容易被实现。因为科普更多是一个基于兴趣的活动,并不是一个硬性的指标和考核活动,最终达成的效果是极其有限的。

与此同时,我们恰恰忽视了科普最核心的功能——让公众亲近科学,接纳科学这一套生活解决方案。

这也是为什么在我主编的《少年轻科普》丛书中,每一位小朋友和大朋友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恐龙,大王花,卫星,黑洞,甚至对便便感兴趣的兔子都是科学表演的主角。

轻科普就像是一粒神奇的怪味豆,只要细细品味,你就能品咂出属于自己的味道。

(扫描文后

1
查看完整版本: 好奇老师史军你教的知识太旧了,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