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为促进淮北地区大豆产业发展,总结了大豆超高产栽培的相关技术,包括品种选择、种子处理、播种、施肥、灌溉、田间管理等关键技术措施,以供参考。
1品种选择根据淮北地区生态类型及大豆生育天数,选择品质优良、高产、抗逆性强、稳产性强的品种种植,如“淮豆9号”、“淮豆10号”、“苏早1号”、“淮阴75”、“淮豆6号”、“徐豆9号”、“徐豆14号”、“徐豆16号”等。
2种子处理播前精选种子,剔除病粒、残粒、虫食粒、杂粒等。晒种时避免阳光暴晒,以免造成种皮破裂,影响种子出苗率。
2.1种子包衣
一般重茬、迎茬大豆或病虫害严重的地块需用种衣剂包衣,以有效防治大豆根瘤病、胞囊线虫病、根潜蝇、蛴螬、二条叶甲、跳甲、蓟马、早期蚜虫、害鼠等。包衣方法:选用符合标准的种衣剂,按施用说明书规定的药剂和种子比例,将大豆种子放入搅拌器内,将种衣剂边搅拌边缓慢加到种子上,充分搅拌至种子表面均匀着色,阴干后即可播种。
2.2微肥拌种
微肥拌种对提高大豆产量有很明显的作用,可每1kg种子用钼酸铵2~3g,对水20mL,喷洒在豆种上搅拌均匀,阴干后播种。应先微肥拌种,阴干后再进行种子包衣。
3田块选择选择地势平坦、肥料均匀、排灌方便、不重茬、不易受环境影响和损害的田块种植。可作为小麦、油菜等的后茬作物,每2~3年轮作1次。
3.1实行合理轮作,不重茬,不迎茬
大豆主产区应实行合理轮作,不重茬,不迎茬。在重、迎茬不可避免的情况下,可施大豆专用肥料和药剂以减轻危害。
3.2平播地块
实行秋翻整地,先灭茬后翻地,翻耕深度以20~22cm为宜,翻耙结合。春季整地要及时耙地、耢地、镇压,并连续作业,以防止饱墒。
3.3垄播地块
提倡秋翻起垄。小麦需要灭茬翻耕,翻耕深度应达10~15cm,粉碎根茬长度不超过5~6cm。
3.4深松地块
利用深松铲,耕松土壤而不翻转土层,实行间隔深松,形成虚实并存的耕层结构。
4播种4.1播期
在适期内及早播种,尽量缩短播期。当田间持水量达75%~90%时,最适于萌芽出苗。如播期内遇干旱,要及时灌水造墒。
4.2密度
种植密度根据品种特性、水肥条件及栽培方式而定。土壤肥力高的田块、生育期长的品种宜稀植,反之宜密植。高肥田块、分枝多的品种,留苗1.5万株/m2,播量5~6kg/m2;低肥田块、分枝少的品种,留苗1.8万株/m2,播量6~7kg/m2。
4.3播种深度
镇压后播种深度以3~5cm为宜,土壤水肥充足时可在此范围内稍浅些,土壤水分不足时,则可稍深些,但要做到深浅一致。
5田间管理5.1间苗
非精量播种田块,在第1片复叶展开前,进行人工间苗,间去弱苗、病苗、杂苗,留大苗、壮苗、纯苗,按计划密度一次定苗。
5.2施肥
5.2.1种类和用量。有机肥:一般每m2施有机肥(有机质含量8%以上)~kg,结合整地做底肥一次性施用。化肥: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氮、磷、钾合理搭配施用。可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本地土质的大豆专用肥施用,重茬、硬茬地块可选用加入微肥和杀虫剂的药肥施用。
5.2.2施肥方法。(1)底肥:分层施入,适宜的分配比例为基肥占底肥的75%,整地时施入。(2)种肥:占底肥的25%,播种时施入,施种肥时做到种、肥隔离,以免烧种。(3)追肥:大豆一般不需追肥,但当生育前期长势较弱或土质极薄时,可在开花始期或鼓粒初期叶面喷肥,也可结合中耕追施少量化肥。
5.3水管
在整个大豆生育期,对水分的要求为前控、中后促。苗期如遇到一般的干旱少雨,不用采取给水措施,但开花、结荚、鼓粒期如植株在中午有萎蔫表现时,应及时灌水,灌水最好在傍晚进行,一般采用沟灌,提倡采用小白龙节水灌溉,要求灌匀、灌透,有条件的地方可应用喷灌,强度应小于土壤入渗速度,以地表不产生径流、不破坏土壤结构、地表不板结为原则。大豆田“秋呆”容易被忽略,造成严重减产,所以9月初田间如出现“龟裂”现象,也应及时灌水。
5.4除草
5.4.1土壤处理。播种后、拱土前,采用药剂喷雾进行土壤封闭处理,有条件的地方可用机械混土作业,以提高除草效果。
5.4.2苗后处理。在大豆幼苗1~3张复叶、杂草2~5叶期,选用药剂喷雾防除,但要注意除草剂的选择和使用剂量。如播后苗前封闭除草,应依据天气降雨情况及土壤湿度情况确定药剂用量,防止用药过量造成药害,发现严重药害时,应及时采取相应解救措施。
5.5利用化控技术调节植株生长
5.5.1促进生长。在土质瘠薄地块、植株长势较弱时,可结合叶面肥施用生长促进剂,起到促进植株生长发育、增加光合面积、提高产量的作用。
5.5.2抑制生长。在土壤肥沃地块、植株生长过于繁茂时,在初花期叶面喷施生长抑制剂控制生长,以有效减少落花落荚,增加抗倒伏能力,提高产量。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