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秸秆还田及栽培技术要点
第一章大豆秸秆还田
大豆秸秆富含植物各种养分,尤其是钙元素非常丰富,是肥田的重要资源。大豆谷草比大约为1:1左右,每垧地秸秆量只有2—3吨,但对地力恢复却十分有效,大豆根系中富含氮素,因而豆茬被称为肥茬、暖茬。
大豆秸秆还田技术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1收获机车必须带抛撒器,实现粉碎抛撒还田,使秸秆长度在10厘米左右,均匀分布在田间。
1.2大豆地比较疏松,如果未被收获机车和接粮车压实或车辙过多,可直接耙地混拌秸秆,如果垄形完好,可直接留原茬越冬,第二年原垄卡种玉米或高粱等作物。这是节省成本、提高种植收益的好措施,但必须保证垄形完整。
1.3大豆茬如果车辙过多,需要深松,建议采用联合整地机作业,与垄向呈30度角,深度35厘米以上,打破犁底层。深松后耙地起厘米大垄。
1.4大豆茬严禁翻耕,防止地表秸秆完全翻埋到地下,地表祼露,引起风蚀和雨蚀。
第二章大豆垄上三行栽培技术要点
1栽培模式及整地
大豆对光照敏感,要获得高产首先要适当增密,同时又要保证底部叶片受光良好,这就需要缩小垄距、加大株距,实现匀植。“大垄密”是在秋起行距cm或cm的垄上种植3行或4行大豆的方式,是经过生产检验增产显著的栽培方法。
大豆不耐连作,必须坚持正规轮作,严禁重迎茬,选择前茬为禾谷类或非豆科类作物地块,选茬时要确保没有对大豆有害的长残效农药影响。地势平坦、土壤疏松、较肥沃的地块。大垄密栽培方法要求必须有深松基础,必须采用秆强、抗倒伏品种,依靠化除技术解决草害。
2整地
耕作以深松、耙茬为主。大豆是直根系作物,对土壤耕层总体要求要达到深、暄、平、碎。深松要求打破犁底层,深松深度35cm,耙地17cm左右。要求土壤疏松,土壤硬度和容重每立方厘米不能超过2.1kg和1.3g。
大豆忌重迎茬,重迎茬减产严重且品质下降,对地力消耗大,因此大豆一般种植在禾谷类作物茬口上,整地方式应以保护性耕作为主,即以深松为核心,耙地混拌秸秆,地表留有30%左右的秸秆覆盖。上茬秸秆过多要在播种机上加装拨草轮和切刀,减少苗带上的秸秆量,提高播种质量。
2.1翻耕与保护性耕作的区别
不建议翻地,翻耕易形成犁底层,影响根系伸展,降低土壤抗旱涝能力,且地表祼露,易出现风蚀雨蚀,坡地易形成冲蚀沟,岗地易受风害,洼地或平地遇集中降雨易出现渍涝。翻耕虽然翻埋秸秆效果好,但地表有墒沟,不平整,作业遍数多,成本高。翻耕时间长,犁底层使耕层变浅,耕层蓄纳雨水量少,土壤库容量降低。
采用深松方法可有效加深耕层,只要秸秆粉碎抛撒质量合格,耙一遍可以混拌50%左右的秸秆,耙2遍地表留有30%左右的秸秆,既解决了秸秆还田问题,又解决了风蚀雨蚀和地表板结问题。深松并不是每年都需要采取的措施,只要土壤疏松,可以深松与耙地交替进行。
山坡地采用翻耕措施,在下急雨时因地表没有秸秆覆盖吸收雨滴能量,雨滴击打土壤会分离出大量土壤颗粒,这些土粒随雨水下渗时会封堵地表孔隙和裂缝,表土密封造成雨水下渗困难,干燥后就形成地表结壳,结壳的大豆田根系发育不良,且雨水渗透量只有30—50%,大量的雨水以地表径流方式损失。
翻耕因作业遍数多,轮迹碾压田间面积达到耕地面积70%左右,易形成犁底层,雨水下渗和根系下扎困难,抗旱涝能力低。年5月下旬严重干旱时,二九一农场25作业站8#1区翻耕(地表祼露)与深松耙地(地表有30%以上的秸秆覆盖)在一地块里做对比试验,地表有秸秆的0—10厘米土层含水量比地表祼露的翻耕区含水量高7%以上,翻地区的干土层4厘米以上,干旱造成的紫苗率达到60%以上,相邻的有秸秆覆盖的深松区干土层仅1厘米,紫苗率不到10%。苗情和长势对比非常明显。
2.2秸秆粉碎要求
由于耙地不能翻埋秸秆,1/3左右的秸秆是覆盖在田间地表,因此要求秸秆粉碎长度必须保证10厘米左右,抛撒均匀,否则秸秆过长或成堆,会影响整地和播种质量。上年种植玉米收获后秸秆要晒5—7天,使秸秆干燥易粉碎,经过地面秸秆粉碎作业后才能保证整地质量。
收获过程中要经常检查底刀,发现损坏及时维修,每项作业都要围绕保证秸秆抛撒质量进行。收获车不能随意停车,防止车后的秸秆成堆,影响整地和下年播种。
2.3深松整地的基本方法
深松时作业方向与垄向呈30度角,深度达到35厘米,联合整地机深松和耙地同时进行,必须保证深松铲能良好地疏松耕层,耙片入土深度达到15厘米以上。联合整地机具后面要带碎土合墒器,破碎土块、减少水分蒸发、平整表土。再经过耙和起垄,完成整地。机械推荐大平原垂直深松机、凯斯联合整地机、贝松薄臂弯刀式深松机等,也可采用国产深松机械,只要疏松土壤达到35厘米以上,各种设备均可。秋季整地前需要用紧实度仪测量耕层深度和土壤紧实度,如果紧实度在14公斤/平方厘米以内,就不需要每年都深松,而是改为只松车辙或隔1—3年深松一次。可以降低生产成本。
秸秆还田的地块避免翻耕,采用深松或直接耙地或条带耕作、免耕等少耕免耕措施,对土壤扰动减少,有机质增加,土壤疏松,有机营养和蚯蚓增加,肥力提高,缓冲旱涝和提供养分的能力明显提高。随着保护性耕作年限延长,地力提高后可以下调用肥量,目前经过试验保护性耕作因雨水利用率高和地力好,增产幅度在5—10%以上。
推广秋起厘米或厘米大垄,垄向要直,垄宽一致,垄面要平。耙地碎混秸秆的地块不建议起高垄,因有深松基础,渗水能力强,可以平播。如果需要起垄种植,建议不起高垄,防止秸秆在垄台上集中,影响后序作业。可以起15厘米高的矮垄,起垄后及时镇压保墒。
2.4地表秸秆覆盖对播种机的要求
事实证明地表有秸秆覆盖是保墒、防结壳的好措施,但正是由于地表有秸秆会早春地表有影响,作物叶冠层覆盖全田后地湿无差异。前期地温有差异可以采用积温少的品种,不宜种植满贯品种,降低遇早霜的风险。
地表有秸秆普通播种机不加装切刀和拨草轮会影响播种质量,甚至拖堆、露籽或种子播种秸秆上,不能与土壤紧密接触影响出苗率。因此秸秆覆盖的地上播种时机械要加装切刀和拨草轮,切透秸秆,清理苗带,提高播种质量。
国外大面积推广保护性耕作,也就是地表有秸秆覆盖的耕作方式,都是通过改善播种机的配置提高播种质量,均取得良好效果,保墒、增产、解决水土流失的效果得到广泛认可,目前地表秸秆覆盖技术已经成为国际主流耕作模式。
3播种
3.1品种选择
选用经审定熟期适宜并在当地试验示范后大面积推广或引种试种成功的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的大豆品种。选择秆强、抗倒伏的矮秆或半矮秆品种。适合二九一农场土壤和气候特点的品种如垦丰20、东农、黑农84、87等。
大豆是短日照作物,出苗后一周左右开始对短日照有反应,引种要注意育种地的光照条件,纬度2--3°为宜,远距离引种如果光照条件差异大,会出现开花延迟或过早开花等问题,越区引种危害更大,必须选择省审品种,且在当地进行过试验和示范,不能在未经试验的情况下盲目购种。
3.2种子处理
种子精选以机械精选为主,人工粒选为辅,汰除破瓣、杂质、病粒、虫粒。所选种子粒型均匀一致,纯度≥98%,净度≥98%,发芽率≥95%,水分≤13.5%。播种前种子用具有三证(农药登记证、产品标准号、生产许可证)并经当地试验验证安全防效高的种衣剂包衣,达到预防大豆根腐病、胞囊线虫病等病虫害的目的。建议用2.5%咯菌腈(适乐时)毫升+35%精甲霜灵(金阿普隆)20毫升加水1.2~1.5升拌公斤种子。防治镰孢菌、丝核菌、腐霉菌、疫霉菌引起的根腐病。
包衣后经自然晾干后装袋存放,尽快播种。也可拌钼酸铵、保根菌剂或根瘤菌。
3.3播种时期
以当地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5℃的80%保证率之日期作为当地始播期为宜。因品种类型、土壤墒情等条件确定具体播期。在5㎝土层10~12℃、气温稳定在8℃、土壤含水量在18~22%时,即可播种。本地区一般为4月25日-5月10日。地湿、早播或有春涝风险的地块,一定要调浅播种深度,保持播深2.5~3厘米,避免形成弱苗。
3.4种植密度
目前品种用垄上三行或四行的种植模式,以垦丰20为例:如果公顷播种密度为35万株,则肥力水平高的地块,密度要降低10%;整地质量差的,肥力水平低的,密度要增加10%。因不同品种要求的密度差异较大,播种时要根据土壤实际供水能力、地力、品种特点、播种时间、种植模式等因素确定播种密度。
根据国内外的经验,高产大豆栽培方式为匀植技术,即大豆植株在田间呈“方形”分布,与传统的种植方法相比就是拉大株距、缩小行距,因此不宜选择高秆品种或分布多、易倒伏的品种,适宜抗倒、耐密、节间短、根系发达、抗旱品种。
地表祼露的地块雨水下渗量较小,雨水的浪费较大,不适合高密度种植,在地表有秸秆覆盖的地上保水效果好,且地表不易结壳,雨水下渗量和利用率比地表祼露的提高20%以上,可适当增加密度。
不耐密的品种或采用小垄双行的传统种植方法,必须严格控制播量,否则会造成株距小,过早郁蔽,底叶见光少而早衰,造成底部落花落荚而减产。
3.5播种方法
推广cm垄上3行或cm垄上4行,可采用大平原或满胜、格兰等精播机改装加长型播种单体,由每个大垄播玉米的2行变成播3行或4行。播种标准要达到播量准确,正负误差不超过1%,播到头,播到边。垄体过暄播种易拖堆可进行一遍播前镇压。
深度为镇压后3~5厘米,如果春季气温低或播种较早,应调浅深度至2.5~3厘米,不能超过5厘米。早播大豆一但播深超过4厘米因出土消耗养分多形成弱苗,减产明显。如果干土层过厚可推掉干土或播在干土里等雨,也不能增加播深找湿土。
播种速度必须控制在6~8公里/小时,以保证株间距离和播深均匀一致。播后如果垄体疏松有失墒风险时可进行垄体镇压,但必须在表土风干1~2厘米时进行镇压,防止湿压造成表土板结,影响出苗和保墒。
3.6施肥
3.6.1施肥原则
大豆对有机营养敏感,建议施肥应以有机肥为主,化肥、生物肥、微肥为辅。化肥应与有机肥配合施用,有机氮与无机氮之比不超过1:1。在保证氮肥的基础上,调整施肥比例,增施磷肥和钾肥,配合中、微量元素,不建议施用硝态氮肥。大豆苗期对磷肥敏感,是根系发育必须的元素,钾可以提高抗逆能力。
3.6.2施肥用量
公顷施N、P、K纯量~kg,N:P:K的比例,黑土地为1:1.5:1,白浆土地为1:1.2:1。二九一农场推荐量为每公顷:尿素50公斤+二铵公斤+钾肥80--公斤左右。具体用量根据不同地块的养分含量及茬口情况,以及大豆品种和栽培方式进行调整。玉米茬可适当降低肥量,利用玉米茬的残肥提高大豆产量。地力好的推荐尝试玉米茬种大豆不施底肥,目前这项技术在友谊、二九一农场等地推广,不施肥与施肥大豆产量无明显差异。但因地力不同,推广这项技术前要小面积试验,并查看当地土壤化验数据,如果有效磷量不足25mg/kg则应施磷肥,防止根系发育不良。
3.6.3施肥方法
建议秋施肥,在秋季施肥可以有效控制施肥深度,春季播种同时施肥一般施肥较浅,过深会造成种床不平或湿土多影响播种质量,秋施肥深度为12—15厘米。春季分层深施于种下5cm和12cm。
3.6.4叶面追肥
在大豆初花期(R1期)、结荚初期(R3期)、鼓粒期(R5期)根据长势喷施叶面追肥1~2次。参考配方为每公顷:钼酸铵~克+磷酸二氢钾1.5kg~3.0kg+米醋1.5L+益微生物菌。
根系受损的地块可在叶肥中加尿素3kg,如果根系正常不建议加尿素以免抑制根系固氮。初花期应喷施钼酸铵每亩10~15克左右。缺硼地区可少量施用速效硼。
大豆苗期生长中心在地下,不宜过早使用叶肥,如果药害严重需要缓解药害,可采用益微生物菌或其它具有缓解药害功能的菌类,少用化肥,以免过早把生长中心转移到地上,影响根系发育和结瘤。
4田间管理
4.1化学灭草
传统的小垄上种2行的方法可以通过中耕培土灭草,但垄上3、4行的方法无法在窄行间中耕,灭草必须以化除为主,应根据杂草的种类和当时的土壤条件选择施药品种和施药量。土壤处理可以大幅度降低杂草基数,只要有条件的地块建议以土壤封闭为主,以苗后茎叶处理为辅,避免后期天气原因延误化除时机,造成减产。
4.1.1土壤封闭除草配方
喷液量土壤处理每公顷L~L。要达到雾化良好,喷洒均匀,喷量误差小于5%。选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用药。喷嘴为4型,为保证持效期,土壤处理的地块不宜过早中耕,为防地表结壳可采用地表秸秆覆盖的方法。
A、大豆播后苗前,每公顷用克/升乙草胺0~0毫米+70%嗪草酮~克,有机质低、湿度大用低量。低洼易涝地禁用,盐碱地、平播地块不建议用,施药后遇雨易产生药害。
B、大豆播后苗前,克/升乙草胺0~0毫升+48%异噁草松~0毫升+75%噻吩磺隆30~40克/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湿度大用低量,平播不建议用。
C、大豆播后苗前,克/升乙草胺0~0毫升+75%噻吩磺隆30~40克/公顷,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湿度大用低量,平播慎用。此配方应用范围很广,价格及效果均能满足生长需要,但在低洼地或春涝年份易产生药害,可用精异丙甲草胺代替乙草胺,提高安全性。
4.1.2茎叶处理配方
4.1.2.1以苣荬菜、刺儿菜、鸭跖草为主的杂草群落
A、大豆苗后,84%氯酯磺草胺45~60克+25%氟磺胺草醚水剂1~0毫升/垧,兑水~升/公顷,加入喷液量0.1%有机硅助剂或1%植物油助剂药笑宝,叶面喷雾。
B、25%氟磺胺草醚水剂1~0毫升+48%异噁草松毫升/垧(鸭跖草3叶前),兑水~升/公顷,加入喷液量0.1%有机硅助剂或1%植物油助剂。
4.1.2.2以卷茎蓼、繁缕、问荆为主的杂草群落
A、大豆1片复叶到2片复叶前,25%氟磺胺草醚水剂1~0毫升+48%灭草松水剂0~0毫升+75%噻吩磺隆水分散粒剂10克/公顷,兑水~升/公顷,叶面喷雾。
田间积水、低温、大豆三片复叶期、根腐病重、弱苗等条件下易造成严重药害,禁止使用。不宜加入乳油、微乳剂等剂型,不宜加入叶面肥,不宜加入植物油或矿物油助剂,可以加入尿素或有机硅助剂。
注:噻吩磺隆是小麦、玉米田防治阔叶草的药剂,只能在大豆子叶期至三片复叶期使用,复叶展开后,或苗弱、播深、低温等均会出现药害。
B、84%氟酯磺草胺水分散粒剂45~60克/公顷,兑水-升/公顷,加入喷液量0.1%有机硅助剂或1%植物油助剂药笑宝,叶面喷雾。氯酯磺草胺是控制卷茎蓼效果好,对大豆安全的除草剂,但不宜加量使用。
4.1.2.3防禾本科杂草
A、拿捕净(烯禾啶、灭草敌):12.5%拿捕净用药量随叶龄的增长而提高,一般稗草2-3叶期每公顷用1.0升,稗草4-5叶期每公顷用1.5升,稗草6-7叶期每公顷用2.0升。在稗草2-3叶期施药最佳。
B、精禾草克(精喹禾灵、精克草能、金草克):5%精喹禾灵防治3-5叶期稗草每公顷用0.75-1.05升,防治金狗尾草、野黍每公顷用0.9-1.5升,防治芦苇每公顷用1.5-2.0升。用药量需随杂草叶龄而调整,杂草叶龄小用药量可低些,杂草叶龄大用药量应适当增加。
C、精稳杀得(精吡氟禾草灵):15%精稳杀得防治2-3叶期稗草,每公顷用0.5-0.75升,4-5叶期用0.75-1.0升,5-6叶期用1.0-1.2升;防治芦苇每公顷用2.0升。
D、高效盖草能(高效氟吡甲禾灵、圣戈、高盖):10.8%高效盖草能在稗草3-4叶期施药,每公顷用0.-0.45升,稗草4-5叶期每公顷用0.45-0.升,稗草5叶期以上每公顷用0.6升;防除多年生禾本科杂草芦苇等3-5叶期每公顷用0.6-0.9升。
E、快捕净:10%快捕净在稗草2-3叶期施药,每公顷用0.3升;稗草3-4叶期施药每公顷用0.升;稗草5叶期以上及防除芦苇等多年生禾本科杂草,每公顷用0.45升或酌情增加药量。
F、喷特:4%喷特在稗草3-5叶期每公顷用0.6-1.0升,防除多年生芦苇每公顷用1.2-1.8升。
G、收乐通:每公顷用12%收乐通乳油0.-0.6升,对水均匀喷雾。干旱或杂草较大时,杂草的抗药性强,用药量应适当增加。防除芦苇等多年生杂草也应适当增加用药量。
4.1.2.4几种常用除草剂混用适宜情况:
灭草松可以与精吡氟禾草灵、高效氟吡禾草灵、精恶唑禾草灵混用,不能与精禾草克、烯草酮、烯禾啶混用。
三氟羧草醚不能与精禾草克、烯草酮、烯禾啶混用,可以与精吡氟禾草灵、精恶唑禾草灵混用。
氟磺胺草醚与精禾草克、精吡氟禾草灵、精恶唑禾草灵、烯草酮、烯禾啶混用。
异噁草松不能与烯草酮混用。
4.2喷药注意事项
土壤处理的地块整地质量要求高,土壤要平细,残茬和坷垃少,选择风小、湿度高的时机作业,药剂喷洒要均匀。选择无风的早晨或傍晚,避开周围敏感作物,防止药害,喷雾机喷液量应在L/hm2以上。采用高标准Teejet04喷头,喷洒均匀,不重不漏,作业速度6~8公里/小时。施药时间宜早不宜迟,防止因雨而误农时。喷药时间在上午8点之后前,下午5点之后,避开高温时段,空气湿度大于65%,温度低于27℃,风速小于4米/秒。
苗后茎叶处理除草剂施药时期应根据杂草生育期确定,一般选大多数杂草出齐时进行,施药太早杂草未出齐或杂草草龄小,叶面积小,影响药效;施药太晚,杂草大,抗药性增强,也影响药效。一般一年生阔叶杂草2~4叶期,禾本科杂草3~5叶期,多年生杂草多在15厘米以下,鸭跖草必须在3叶施药。推广智能喷药系统,可以节药用药,提高除草效果,采用进口高标准喷头提高作业质量,喷头间距50厘米,喷头离地面高度50厘米。苗后用药喷液量为每垧-升左右,喷头为03型,作业速度6~8公里/小时。起早或贪晚喷药,避开白天高温时段,要求空气湿度大于65%,温度低于27℃,风速小于4米/秒。一定要注意杂草叶龄,大龄草即使增加药量防效也会下降。建议在喷药时添加有机硅或植物油助剂提高效果。
4.3人工锄草
在化学除草剂施用效果差的地号,应在第一片复叶前人工铲一次,做到草净,不伤苗,表土松。
4.4中耕管理
幼苗出土至复叶期进行。只用杆齿,不翻动土壤,深松垄沟,破除地表板结,为后期蓄水创造条件,增温、通气、促根系。消灭垄帮和垄沟杂草。但特别要注意春旱年份中耕后要有“坐犁土”,深松沟的表层要有疏松土壤,防止失墒。
需要说明的是如果是有秋深松基础的地块,地表有30%以上秸秆覆盖的,可以浅中耕车辙,尤其是大垄上种3行或4行的地块,无法在垄台上中耕,中耕车辙也要注意不能端抬垄体,造成失墒或上土过多埋苗、压苗。
中耕是提地温和破除板结的措施,不宜作为除草措施,如果为了除草必然要上土多,易埋苗。
中耕虽然使车辙的土壤疏松,但同时也会失墒,在干旱的春季更要注意,地表裂缝大,板结严重时要浅中耕疏松表土,弥合裂缝,减少水分散失。如果没有地表裂缝且旱情较重,中耕不宜过深,防止跑墒。如果是平作20—30厘米垄距的“平深密”种植模式,即有深松基础、平作、匀植的种植方法,因垄距过窄不建议中耕,为防止这种小垄种植出现地表结壳,建议采用保护性耕作方法,即地表有30%以上的秸秆覆盖,可以有效解决地表结壳现象。
旋转锄灭草:灭草效果与时期、机车速度和旋转锄入土深度有关。灭草时期要掌握在禾本科杂草三叶期前阔叶草根系扩展前,杂草萌芽效果最好。通常可进行2~3遍。
第一遍在大豆出苗前,子叶距地表2~3厘米,消灭播后发生的杂草及幼芽。旋转锄入土深度1.5~2.0厘米,过深伤苗严重。此期杀草效果95%以上。
第二遍在大豆真叶期,旋转锄入土深度2~3厘米为宜,此期大豆根系不发达,如入土深度过大,易使其损伤或连根拔出。此次灭草效果达90%左右,伤苗3%左右。
机车作业速度的选择直接影响灭草效果,机车速度过快,伤苗严重;速度慢,灭草效果不佳。最适宜的机车作业速度是:轮式拖拉机18千米/小时,履带拖拉机8~10千米/小时。
4.5灌溉
大豆需水临界期长达2个月,从开花到鼓粒需水量占总量的一半以上,此时出现旱情应采用喷灌措施。大豆每形成一克干物质耗水约-0克,比玉米形成一克干物质所需水分高出2—3倍,因此大豆属于高耗水的作物,且集中在结实期。从国际大豆栽培通用措施看,地表覆盖秸秆的方式抗旱效果最好,可提高雨水利用率20%以上,覆盖秸秆既能减少水分蒸发,又能减少雨水冲击造成的土壤颗粒从土壤中分离并随泾流损失,可有效防止水土流失,也是保水增产的好措施。有灌溉条件的地块在出现旱情时,只在苗情根系发育不受影响一般无需喷水,苗期水多肥大易出现地上部分过旺生长,影响根系发育。但在开花至鼓粒期出现严重旱情时,则应灌溉,以喷灌为宜,每次喷水量相当于降雨30毫米即可。
5病虫害防治
5.1食心虫的防治
在测报基础上,成虫盛发期每公顷用森得保(阿维.苏)毫升,或10%甲维.茚虫威~g,或40%福戈(氯虫苯甲酰胺?噻虫嗪)克,或10%酷毕(乙虫腈)毫升,或70%噻虫嗪(锐胜)45克,或2.5%溴氰菊酯(敌杀死)~毫升,或10%氯氰菊酯~毫升,或2.5%高效氯氟氰菊酯~毫升,或5%S-氰戊菊酯~毫升,兑水喷雾。防治成虫时期稍晚应加入内吸药剂,此时可与叶面追肥有机结合。
5.2大豆蓟马防治
大豆苗后早期蓟马发生造成大豆心叶皱缩时每公顷用5%锐劲特~ml。
5.3大豆蚜虫防治
百株蚜量达到0头,每公顷用70%吡虫啉15~20g进行防治,或50%抗蚜威(辟蚜雾)~克,或70%吡虫啉(艾美乐)20~30克,或10%吡虫啉~克兑水喷雾。
5.4红蜘蛛防治
点片发生时应及时防治。每公顷可采用虫螨克或48%乐斯本mL~0mL加入喷液量1%的药笑宝、信德宝。每公顷用73%炔螨特(克螨特)~0毫升,或1.8%阿维菌素(虫螨克)毫升,兑水喷雾。
5.5灰斑病的防治
高温多雨年,当大豆30%出现灰斑时,每公顷用25%嘧菌酯1毫升,或25%已唑醇.嘧菌酯悬浮剂毫升,或70%甲基硫菌灵(甲基托布津)0克兑水喷雾,施药1次~2次,间隔7天~10天。
5.6菌核病防治
于大豆2片~3片复叶期喷药。田间水分差时,可适当推迟喷药。可用每公顷25%施保克mL~0mL+0.13%康凯30g~40g或益微mL~mL+米醋1.5L;或40%菌核净mL~mL+0.13%康凯30g~45g或益微mL~mL+米醋1.5L。以上各配方药剂兑水喷施,7天~10天后再喷一次。
5.7霜霉病防治
用药剂58%瑞*霉锰锌~倍液;或50%退菌特~0倍液。以上药剂每7~10天喷一次,共喷2~3次。发病初期开始喷洒40%百菌清悬浮剂倍液或25%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倍液。
6化学调控
大豆植株生长旺盛,要在V3期和R1期选用多效唑、三碘苯甲酸等化控剂进行调控,控制大豆徒长,防止后期倒伏。
7收获
大豆叶片全部脱落,茎干草枯,籽粒归圆呈本品种色泽,含水量低于18%时,用带有挠性割台的联合收获机进行机械直收。
收获的标准要求割茬不留底荚,不丢枝,田间损失小于3%,收割综合损失小于1.5%,破碎率小于3%,泥花脸小于5%。
注:技术要点中所推荐的药剂及药量,请广大种植户根据实际情况及药剂生产厂家及含量,按使用说明书科学使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