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是我国进口量最大的作物,年进口量超过1亿吨。种业是否是大豆进口的唯一原因?“种业不是唯一的原因,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国内市场对大豆刚性需求增长是最重要因素,”长期从事大豆遗传育种工作的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孙连*告诉记者,“进口大豆和国内大豆用途不同,进口大豆主要是油用、饲用,也就是榨油和豆粕用来作饲料。而国内大豆主要用途是食用,包括加工成各种豆制品,也包括榨油。目前,我们国内种植的大豆,基本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在国家*策的支持下,当前的国内产量与完全满足目前国内市场对豆制品加工需求的缺口已缩小到大约万吨左右。”
我国生产的大豆,脂肪与蛋白含量较平衡,更适合食用。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油用、饲用大豆进口局面难改
数据显示,年,我国大豆种植面积为1.4亿亩,基本为我国自主选育品种,总产量为万吨。相较年,增长了万吨。而国内食用大豆的市场需求,常年在万吨左右。
除了食用之外,我国油用、饲用的大豆,基本上全部依靠进口,但制约大豆产业的,或许并非技术问题,“完全自给,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我们没有那么多耕地来生产大豆。”在此前的采访中,中国农科院经管学院教授何秀荣曾这样告诉记者。孙连*也算了一笔账,即便按美国当前的单产公斤算,我国要生产1亿吨大豆,就需要超过5亿亩土地,这显然是不可能实现的。
“我们常说藏粮于地、藏粮于技,对于大豆来说,未来一段时间的目标,就是首先满足国内食用大豆市场的需求。要弥补这个缺口,藏粮于技是大豆长远发展重要出路,也就是依靠技术,尤其是我国的原创技术突破,提高产量和品质,因为继续增加种植面积的空间已经很小了。”孙连*说。
农大教授孙连*正在查看培育的大豆幼苗。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我国当前大豆平均亩产为公斤,在美国,亩产为公斤。中国作为大豆的原产国,为何会落后于美国,孙连*认为,“主要在育种思路、传统种植习惯、管理措施等多个方面,还有很多努力空间。‘十三五’以来,我们的大豆育种、管理技术提升非常大,但国外也在快速提升,所以差距仍然存在,态势没有根本改变。”
育种现状,短板仍旧较多
我国目前普遍种植的大豆品种有数百个,但也有一些种植面积较广的优良品种,孙连*介绍,“中*13在*淮海区域、长江流域种植推广超过1亿亩,近几年齐*34的表现也不错,东北生态区也涌现了大量大豆高产优质品种,东农系列,黑农系列,绥农系列等都很不错。”
那么,当前我国大豆育种是否仍存在短板?孙连*认为,确实存在,且不止一块,“产量,品质和适应性等方面均需要协同提升。”
“过去的育种思路,主要是以高产为最终目标,尽管我们的大豆单产和美国还有近50公斤的差距,但和过去相比,提升已经非常明显,一些高产的品种,比如齐*34实收地块最高亩产达.45公斤,而国内最高产的记录在新疆大豆高产示范田,实收亩产.54公斤,”孙连*说,“目前育种目标以高产为主,比较单一,品质和抗虫、抗病等广泛逆境胁迫抵抗能力不突出,制约大豆生产的稳定性,生产成本非常高。”
我国地理环境多样,这决定了我国大豆品种更需要具备适应不同区域生产的能力,这就要求大豆育种需要夯实广适性,“黑龙江是我国大豆最重要的产区,就分了多个积温带。而在南方,气候地形多样,种植分散性大,一个品种,如果适应性不强,就很难推广,所以品质适性能力是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
农大试验温室大棚里的大豆幼苗。新京报记者王颖摄
现代农业的发展中,对生态友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