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贸易摩擦升温豆粕上演“一日游”
年3月8日,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公告,认定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威胁美国国家安全,决定于3月23日起,对进口钢铁和铝产品全面征税(即措施),税率分别为25%和10%。年3月23日,为切实维护我国利益,中方根据世贸组织《保障措施协定》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相关规定,拟中止对美国实施实质相等的减让和其他义务,即对自美进口部分产品加征关税,以平衡美方措施对我国造成的利益损失。
近期美国针对中国的各种贸易保护*策,引发市场对于中美 的担忧,中国3月23日公布的对于美国贸易保护的反击,使得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升温,对此国内外股票市场以及商品市场都做出了剧烈的反映。中美贸易摩擦究竟对豆粕有什么样的影响?
还是要从原料端大豆说起,大豆的主要用途是压榨产生豆油和豆粕,豆油主要是直接食用,豆粕主要用作饲料。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于肉类以及油脂的需求的释放,中国对于大豆的需求量逐年增长,/18年度中国大豆消费量为1.1亿吨,占全球总消费量3.4亿吨的32%,但是中国大豆的产量却只有万吨,产量只能满足消费量的13%,剩下的87%全部依赖进口。
全球大豆的主要出口国为美国、巴西、阿根廷这三个大豆主产国,中国的进口国主要也是美国、巴西、阿根廷这3个国家,根据海关数据,年中国大豆进口量为万吨,其中来自美国的量为万吨占比为34%,来自巴西的量为万吨,占比为53%,来自阿根廷的量为万吨,占比为7%。中国对美国大豆的依存度非常高。据美国农业部3月供需报告显示,/18年度中国大豆进口量预估为万吨,巴西/18年度大豆出口量预估为万吨,阿根廷/18年度大豆出口量预估为万吨,二者加起来的出口量为万吨,即使二者全部出口到中国依然不够用,况且南美大豆并不会全部出口到中国,中国对于美国大豆的需求仍是必须的。
那么对于大豆的产成品豆粕和豆油,有没有其他可以替代?豆油的话可以由菜油和棕榈油进行替代,不过基于消费习惯以及成熟的行业机制短时间替代仍是不现实的;相对于豆油而言,豆粕在整个蛋白粕中绝对无所匹敌的,一个是豆粕本身的性价比,另一个就是随着近几年行业的沉淀,豆粕的年产量、年消费量和其他粕类产量、消费量不是一个量级,天下粮仓数据显示,/18年度国内豆粕产量为万吨,年度消费量为万吨,而排在第二的菜粕年产量只有万吨,因此也没有其他粕类能够短时间补上豆粕的消费量。
基于以上的因素分析,中国对于美国大豆的需求是必须的,并且依赖度还比较高,如果 波及大豆必然会引发大豆进口成本的抬升,相应的产成品豆粕、豆油的价格也将有所上升。目前的*策并未波及大豆,不过贸易摩擦不降温的情况下,情绪上仍会对豆粕形成强势支撑,这也是周五上午豆粕一度上涨4%的原因,不过在没有*策落地的情况下并不能对豆粕形成实际的支撑,这也是周五又回落的原因。后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