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大宗原料采购管理,如何发挥好它在集团经营中原料供应及创造利润的两个作用,本文将从大宗原料采购管理的两个重要方面——战略管理及风险控制,来跟大家探讨一下。
全球背景下饲料企业集团
大宗原料采购面临的挑战
1、世界各地粮食价格波动呈现密切的相关性,其波动剧烈且频繁
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一体化,世界各地商品价格波动呈现密切的相关性。比如,今年受世界经济持续增长、全球通胀、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贬值、部分农产品主产国减产、原油价格大幅上涨、国际投机资金炒作及生物燃料产业粮食需求增加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粮食及产品价格均持续上涨。
世界各地之间、不同的品种之间,相关性越来越强,影响度越来越大,真是“美国路易斯安那州的一场飓风,能让全球农产品市场引起大的波涛”。另外,由于粮食产品价格的各影响因素错综复杂,彼此关联,更加剧了粮食及产品价格波动的剧烈程度及频度,大大增加了大宗原料采购的风险度。
2、三大原因使农产品将注定成为一种紧俏商品资源
“天灾”、“人口增长”、“能源”三大原因使农产品注定将成为一种“紧俏”商品资源。
生物能源不仅结束了持续20年的全球粮食贸易的低迷局面,使全球粮食价格进入长期的上升周期,而且正在长期从根本上改变着粮食产业的经营方式及供求格局。
年以来国际市场原油价格大幅上涨,生物能源产量急剧扩大,粮食被赋予了新的属性,粮食的能源属性进一步凸显。
另外,未来的自然灾害的频度及影响度将会随社会的发展同步增长,会大大影响全球粮食的正常供给能力。
比如,最近五年,全球范围内气候恶劣,作为世界粮食主要出口国的澳洲连续干旱,世界第八大小麦出口国乌克兰,前年持续的干旱已经导致40万公顷的小麦颗粒无收。
食物的消费量也会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及人们消费欲望的“膨胀”将不断增加。
这些均将长期奠定粮食作为食物、饲料、燃料主要原料的整体农产品的供求矛盾及大宗供应商与采购商的地位不平等性。
3、基金和金融因素已经成为大宗原料长期不可回避的“基本面”
价格围绕价值波动是商品市场永恒不变的定律,供求关系是影响农产品长期价格的最主要因素。
但是,基金和金融因素在众多商品的走势中起了很大“推波助澜”的作用。比如,导致本轮农产品大牛市的因素除了种植面积减少,自然灾害的发生,需求量刚性增长这些基本面因素之外,另外的主要动力是商品基金、全球范围内通胀及美元贬值,基金及金融因素对商品价格的影响在某段时间甚至超过了基本面。
不可否认,随着世界财富总量的积累及集聚,随着人们逐利性的膨胀,再加上少数国家对全球经济强大影响力,这些均会增加未来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的复杂性及非常规性。
基金和金融因素已经成为大宗原料长期不可回避的“基本面”。
4.全球大宗商品的定价“话语权”的集中度将越来越高
由于自然条件的差异、资源历史禀赋的不同、财富的高集中及全球经济发展的“贫富”不均,会使得全球众多农产品资源及其定价权越来越向少数国家及组织手中集中。
比如,英美这些资本型国家原材料期货市场主导了全球石油、金属、大豆等大宗原材料的定价权。
“纽约石油”、“伦敦铜”和“CBOT大豆和玉米”在世界范围内得到认同,并一直成为全球石油、铜、大豆和玉米现货交易的定价基准。
全球范围内对农产品资源的需求均持续保持刚性增长,特别是中国、印度等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全球农产品资源消费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这些国家并没有获得相应的价格话语权,在供求关系中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
全球大宗农产品定价话语权的集中,将会加剧未来发展中国家大宗原料需求集团采购谈判中的弱势地位。
国内饲料集团大宗农产品
采购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没有建立系统的集团大宗采购风险管控体系
目前很多饲料厂对采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对目前采购面临的环境了解不够,还停留在历史的记忆中,对目前采购面临的风险预测不够、评估不足。
不少饲料企业更没有建立反应灵敏、处置及时得当的危机处理机制,遭遇风险时或惊慌失措或束手无策或消极等待的现象是存在的。
缺乏一个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这个系统的风险管控体系应该是包括风险评估及预测,措施的准备,风险的管理控制,突发危机风险处理,完善的内部机制约束等的系统工程。
2.没有建立起与高风险相配的大宗采购的集团管控模式
目前饲料集团一般由多个区域分散的子公司组成,采购部门承担着集团几十种原料品种的采购工作,每个品种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区域来源也不同,用来源于世界各地概括也不为过;
且很多品种集中度较高,掌握在少数的组织和国家手中,早过了买方市场的年代。饲料集团为了提高效率、长期规避风险、发挥集团整体优势的需要,应该根据不同原料品种的重要性、供应商的特点、管理成熟度、供求格局的不同、采购周期长短等因素,来选择不同的管控运营模式,决定上下集权、分权的程度。
饲料集团目前没有建立起这种上下高效联动、反应迅速、集分权程度得当且不断优化的集团采购管控模式。
3.对采购的认识和管理没有上升到企业长期战略的高度
饲料企业采购的主要目的是维持企业正常的生产活动及通过降低原料成本来创造利润。
许多企业对采购的认识还没有上升到战略的高度,认为采购管理就是短期内以最低采购价格获得当前所需原料的简单交易。
没有为把采购作为企业取得长期利益最大化的重要手段,把认识上升到长期战略的高度。
对战略采购渠道的建立、对更多长期稳定供应商的选择培养、对供求格局偏紧原料的掌控,认识不够、涉足很少。
在这种缺乏长期采购战略规划的通盘考虑情况下,任何眼前战术上的小胜利,都可能只是小胜,而输掉的可能是全局和未来。
4.饲料集团大宗采购的专业人才较为匮乏
专业人才的匮乏却成为制约饲料企业采购工作进一步提升的主要瓶颈,既懂业务、管理,又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人才在目前业内非常匮乏。
再加上很多企业用人的时候都抱着急功近利的心理,缺乏耐心培养的耐心和培养机制,也很少愿意承担人才培养的风险。
还有一些家族式大型饲料企业,采购人员多为老板的亲信或亲戚,没有受过专业培训,仅凭着忠诚度和感觉行事,大多还是处于买涨不买跌,简单的讨价还价的层次。
5、缺乏科学的采购绩效评估体系
不少饲料企业缺乏采购业绩评估手段,没有建立起科学的采购绩效评估体系,导致采购业绩无法体现,采购人员的激励不到位等众多弊病。
最终导致企业领导者对采购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采购人员也没有积极性,南郭先生较普遍。
饲料集团大宗原料采购
的战略指导
1.抢先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和涉足原料资源环节
由于自然条件决定及经济发展水平、人口数量不同,未来全球的农产品供给和需求都成集中的态势发展,区域的供求矛盾将会日益突出。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未来国内会有部分农产品大部分时间内处于供求偏紧的局面。
这将增加大型饲料加工企业持续稳定获得原料的难度,企业规模越大,受的制肘将越大。
因此,饲料企业集团要把大宗原料看成一种长期“资源”去经营,要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和涉足原料资源业务,把世界当成一盘棋来下,是必须也是必然采取的战略选择。
通过分析日本和美国的很多企业,我们能发现他们在大宗原料价格大幅上涨阶段往往不会受到重大的影响,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拥有大量的海外资源投资,控制着大量的原料资源及网络。
随着开放程度逐步提高,国内外商品价格均将会逐步接轨,全球商品长期价格一体化是必然趋势,许多大宗原材料对国际市场的依存度还将持续提高。
在扩大企业规模的同时,饲料行业的企业家们应该看的长远一点,尤其对还没有完全开放的原料资源(诸如玉米),我们要及早布点,打好基础,“未雨绸缪,提前占位”,抢先在全球范围内布局和涉足采原料资源环节。
否则大豆产业的今天(外商垄断大部分原料,国内加工企业受制于人)将会是很多其他农产品品种的明天。
2.大宗原料采购要控制原料资源本身之外的其他“关键资源”
目前决定原料采购成本的因素除了原料本身的价值之外,其他因素比如:运输的直接成本,运输状况便利性、及时性,仓储成本等,在原料整体成本中直接或间接的占得比重越来越大。
有时候这些因素对原料采购的影响,不亚于是否能获得货源。
因此,采购管理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