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国信证券,鲁家瑞)
1综述:粮价景气上行,新技术助力打造农业强国
自年以来,全球粮价持续位于景气上行的通道当中,各国对粮食安全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考虑到南美拉尼娜或反复,全球新冠形势尚不明朗,叠加俄乌冲突加剧或对玉米、大麦、小麦、菜籽油等主要农产品的生产与贸易产生影响,我们认为玉米、大豆等饲用粮的供需紧张暂时难缓解,全球粮价高景气在未来2年仍有望延续。从国内粮价来看,中国国内粮食基本维持自产自需,保障安全可控,只有大豆等品类对外依赖较高。考虑到小麦去年冬季晚播、以及玉米锈病等影响,我们认为国内年小麦、玉米价格基本面有强支撑,或将带动其他口粮价格温和上涨。另外,考虑到我国转基因*策在稳步推进的过程当中,乐观预计年前后转基因商业化品种有望正式上市,或将大幅提升我国农业种植的生产效率,助力打造农业强国。
供需双振下,全球粮价保持景气上行
全球市场,受疫情和拉尼娜现象影响,全球粮食供给紧张,粮食价格已上行至历史高位。从USDA公布的供需数据来看,年各类粮食的库存消费均出现较为明显下降,其中小麦、玉米和大豆的库存消费比下降尤为明显,分别相较于年降低1.74%、0.39%和2.54%,这说明年全球主要粮食供给偏紧,出现了明显的供小于求情况。受供给紧张驱动,全球粮价走向历史高位。从联合国粮农组织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截至年1月,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已相较年初累计增长超30%。
俄乌冲突危机加剧,全球农产品供给进一步收紧。俄罗斯与乌克兰是大麦、小麦、玉米、葵花籽油等主要农产品的重要出口国,而冲突主要发生的区域恰为两国粮食主产区,当地*事行动或将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及贸易的开展。从全球小麦进口来看,俄罗斯及乌克兰在年的全球小麦出口量合计占比达到27.53%。从全球大麦进口来看,俄罗斯及乌克兰在全球大麦出口总量的合计占比达到30.67%。
另外,对于中国而言,俄罗斯是我国第七大的小麦进口来源国(年占比0.5%);乌克兰是我国第二大的玉米进口来源国(年前11个月占比27%)、第三大的大麦进口来源国(年占比25.75%)、以及第一大葵花籽油进口来源国(年占比64%)。我们认为俄罗斯与乌克兰作为全球重要的谷物及油脂等农产品的重要生产及出口国,当地*事行动的发生或将影响正常农业生产及贸易的开展,预计或导致全球小麦、大麦、玉米、葵花籽油等农产品供给紧缺,也有带来国内进口成本上升的可能性,全球粮价或将继续保持高位运行。
石油价格高企,利好农产品价格走势。由于石油价格波动会影响相关农产品的需求或供给水平,因此从历史复盘来看,石油价格的强势上涨基本都会引发相关农产品价格的高涨,尤其是与糖、棕榈油、豆油、菜籽油等油脂的相关性更强。一方面,石油的主要替代品之一生物柴油的原材料包括棕榈油、豆油、菜籽油等相关油脂,所以石油价格高涨将刺激棕榈油、豆油、菜籽油等相关油脂需求的提升,从而拉升其价格。另一方面,石油价格上涨也会促进燃料乙醇需求提升,由此将提高糖产国在新榨季乙醇用蔗比例,从而挤压糖产品产量。综合来看,近期石油价格的走强也有望对棕榈油、豆油、菜籽油、食糖等相关农产品价格起到一定带动作用。
新技术推行在即,农业增量提质有底气
国内市场,供需双振下,国内粮价高景气有望延续。饲用粮方面,受干旱天气影响,国内玉米产量受到冲击,国外大豆产量存在不确定性,且国内畜禽存栏持续恢复导致饲用粮需求旺盛。供需双振下,国内饲用粮价格有望继续维持高景气。口粮方面,供给和库存相对充足,但持续上行的饲用粮价值正在导致转向口粮的饲用替代需求,饲用粮价格持续高景气也将为口粮价格维持高位提供强支撑。食糖方面,供需缺口首现,新一轮糖周期已经启动,未来国内糖价有望跟随国际糖价保持上行趋势。
国内转基因技术落地在即。我国已有7个转基因玉米品种和3个转基因大豆品种获得生物安全证书,在获得相关品种转基因安全证书,并品种审定后,种子即可最终进行商业化种植。国内品种审定细则已于年11月正式披露公示,考虑相关绿色通道等*策的可能落地,转基因后续推广节奏有望超预期,我们预计转基因种子未来在年前后有望实现商业化落地并上市销售。
转基因技术的应用有望打开我国农业生产效率天花板,助力打造农业强国。参照美国,其自年起便开始大力推广转基因技术在大豆、玉米等主要作物种植中的应用,对推动其大豆、玉米、棉花等作物单产及总产量的水平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从美国大豆单产来看,随着转基因大豆种植渗透率的提升,其大豆单产水平在过去20年内也保持明显向上增长趋势。而现阶段我国大豆单产和美国相比较低,年美国大豆单产平均3.37吨/公顷,而我国只有1.88吨/公顷,仍有接近1倍的提升空间。未来随着我国加快生物育种相关技术的普及,我国农业种植生产的效率有望快速提升,玉米、大豆等主要作物的自主供给水平或将再上新台阶。(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全球分析:粮食全球分工明显国内粮食安全可控
粮食全球分工明显,国内粮食安全可控。从全球看,美国、巴西等农业强国农业资源丰厚,是主要的农产品出口大国,而墨西哥等亚非拉小国没有粮食安全,主要系农产品成本高,农民收益差,参考日本经验,农产品产量提升主要依靠*府补贴支撑。从国内看,国内粮食基本维持自产自需,尤其是口粮实现了绝对安全可控,只有大豆等品类对外依赖较高。
全球粮食贸易格局:分工明显,亚非拉小国高度依赖进口
粮食贸易在全球化背景下扩张明显。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受技术进步、贸易*策和协定等多重因素推动,运输成本和进口关税显著降低,这进而推动了全球粮食贸易的繁荣。联合国粮农组织发布的《年农产品市场状况》中指出,截至年,粮食和农业领域的国际贸易量已经由年(世贸组织《农业协定》于该年生效)的亿美元增长一倍多至1.5万亿美元。
小国农业资源匮乏,在全球粮食贸易中处于比较劣势。国际贸易的本质在于各国以比较优势完成分工,进而形成从生产、加工再到分销的多边贸易格局,虽然这有助于提高全球整体的生产效率,但也加深了处于比较劣势国家对外部供给的依赖程度。在粮食和农业领域,亚非拉小国普遍存在人多地少或人多水少的问题,在人均资源上和以澳大利亚、美国、巴西和俄罗斯为代表的农业大国差距悬殊,这进而催生了分工明显的全球粮贸格局。
分工明显的全球化贸易格局下,亚非拉小国难保粮食安全,国内供给高度依赖进口。从全球谷物贸易格局来看,国际粮食贸易分工明显,美国、加拿大、巴西、阿根廷等大国依靠丰富的农业资源成为谷物的主要出口国,而沙特阿拉伯、日本和埃及、墨西哥等亚非拉小国在资源方面难与上述大国竞争,因此成为了谷物的主要进口国,国内供给高度依赖进口。
下面我们结合USDA于年2月最新发布的全球农产品供需平衡表,对各类谷物的全球供需格局进行分别概述。
(1)大米:出口集中在亚洲南部,亚非地区的小国高度依赖进口。从USDA估计的20/21年度数据来看,印度、越南和泰国是大米的主要出口国,三者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39.9%、12.4%和12.0%,CR3为64.2%。大米的主要进口国为中亚各国、菲律宾和尼日利亚,三者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6.99%、4.73%和5.16%,进口依赖度分别为.7%、17.7%和49.1%。
(2)小麦:出口集中在中纬度发达国家,亚非小国是主要进口国。从USDA估计的20/21年度数据来看,俄罗斯、欧盟、加拿大、美国和澳大利亚是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9.3%、14.7%、13.0%、13.3%和11.8%,CR5为72.1%。小麦的主要进口地区为北非各国、南亚各国和中亚各国,三者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4.6%、13.2%和9.1%,进口依赖度分别为60.9%、.2%和45.6%。
(3)玉米:南北美洲大国是主要出口国,亚洲、墨西哥和欧盟是主要进口地区。从USDA估计的20/21年度数据来看,美国、阿根廷、乌克兰和巴西是玉米的主要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38.7%、22.2%、13.2%和11.3%,CR3为74.1%。玉米的前五大进口地区为中国、南亚各国、墨西哥、日本和欧盟,它们在全球进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15.9%、11.1%、8.9%、8.3%和7.8%。其中韩国、日本和埃及的进口依赖度较高,分别高达98.7%、.5%和58.7%。
(4)大豆:进出口份额极为集中,巴西和美国是主要出口国,中国独占六成进口份额。从USDA估计的20/21年度数据来看,巴西和美国是全球大豆的核心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高达49.7%和37.4%,共占据了全球近九成的大豆出口份额,进口方面,中国是大豆的第一大进口国,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为60.2%,其后的欧盟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为8.9%。供需方面,以中国为代表的主要大豆进口国的供给均高度依赖于进口,其中墨西哥、南亚各国、中国和欧盟的进口依赖度分别高达96%、94.1%、89.4%和83.9%。
(5)白糖:巴西、泰国和印度是主要出口国,中国和美国是主要进口国。从USDA估计的20/21年度数据来看,巴西、泰国和印度是全球糖的核心出口国,它们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51.3%、11.6%和9.6%,CR3为72.5%。进口方面,中国和美国是前两大糖进口国,在全球出口量中的占比分别为8.9%和5.2%。供需方面,中国和美国对糖的进口依赖度较高,分别为31.6%和25.8%。
粮食供给高度依赖进口会严重威胁国内粮食安全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基础,而如果国内粮食供给过度依赖进口,会使国内粮食市场极易受到国际市场波动、多边关系恶化等经济或*治因素影响而出现供给不足所导致的大幅度价格波动,进而影响民生。
以年的全球粮食危机为例,受当年农业大国旱灾水灾及美国粮食能源化等事件影响,多国对粮食出口量做出了相应限制。作为全球第一大玉米出口国,美国年玉米产量同比增加22%,但出口量却同比骤降24%,这对全球玉米市场造成了巨大冲击。据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统计,全球谷物价格指数在年3月攀升至点,相较上年同期增长近90%。突然飙升的粮食价格让地处中东、依赖进口的多个亚非拉小国陷入动乱。
由此可见,粮食自产对国家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对于生产成本较高的小国,目前维持自产仍离不开高额的*府补贴。
此处我们选择日本为例,因为日本作为全球第三大经济体,和美国同属于科技强国,但受制于国土面积、地理条件和小农模式,其在农业生产领域大幅落后于美国,国内粮食供给高度依赖进口,自产则高度依赖*府补贴,因此具有很好的代表意义。
从OECD粮农组织《农业展望报告-》中的年数据来看:
(1)在生产效率方面,除小麦和稻米之外,日本玉米和大豆的单产水平均远低于美国,其中玉米每公顷的平均产量比美国低9.55吨,大豆每公顷的平均产量比美国低1.5吨。
(2)在生产成本方面,虽无直接的成本数据,但日本各类粮食价格高昂,均与美国存在巨额价差,其中小麦、玉米、稻米和大豆的价格分别比美国高美元/吨、15美元/吨、美元/吨、美元/吨,这从侧面反映了日本粮食生产成本和美国之间的悬殊差距。
与外界在生产效率和成本上的显著差距让日本农业很难直接参与国际竞争,为了防止贱价伤农,影响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日本只能采用高额补贴来保证国内粮价的平稳。日本农业补贴名目繁多,包括收入补贴、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研究推广补贴、农地流转和农业就业补贴、稳定经营和市场价格支持补贴等多类。从总额来看,据OECD测算,年日本*府补贴和其他优惠措施带来的收入占日本农业55.9%,远高于18.6%的国际平均水平。然而高额补贴并不能根本改变高度依赖进口的被动局面,因此未来以日本为代表的亚非拉农业小国要想破解粮食安全难保的困境,或许还需继续从生产技术或模式本身探寻根本之策。
国内:粮食以自产自需为主,但大豆进口依赖度较高
我国口粮的供给和库存较为充足,无需担忧口粮安全。
国内口粮主要涉及大米和小麦,且基本实现自主化生产,不存在进口依赖,具体情况如下:
(1)大米:国内一直对水稻的种植有最低收购价补贴保护,保护农户种粮积极性,年最低收购价虽有下调,种植面积有所降低,但由于国内种植技术的提升,总产量依然维持较高水平。据USDA预估,/年度,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为1.48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1.50亿吨,期末库存约为1.17亿吨,库存消费比高达77.52%;进出口方面,/年度国内进口大约为万吨,贸易比2.85%,没有进口依赖。
(2)小麦:我国小麦库存始终维持高位,据USDA预估,/年度,国内稻谷年度产量约为1.34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1.50亿吨,期末库存约为1.44亿吨,库存消费比有所下降,但仍高达96%;进出口方面,/年度国内进口大约为万吨,贸易比7.9%,相比/年度提升明显,但仍无进口依赖。
我国饲用粮中玉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但大豆高度依赖进口。
(1)玉米:作为全球第二大玉米产区(仅次于美国),国内玉米基本实现自给自足,不存在进口依赖。据USDA预估,/年度,国内玉米年度产量约为2.61亿吨,年度总消耗量约为2.89亿吨,期末库存约为2.06亿吨,库存消费比为72.18%,近年来呈下降趋势,自/年度来共下降15.3%;进出口方面,/年度国内进口约为万吨,贸易比11.3%,相比/年度提升明显,但进口依赖程度仍较低。
(3)大豆:我国大豆需求量较大且对外依存度高。根据USDA预测,/年度,国内大豆产量约为万吨,相较上一年度增长8.3%。但值得注意的是,自年始,国内大豆消费量中超过85%的大豆来源于进口,具有需求量较大、对外依存度高的特征。USDA数据显示,年中国进口大豆占国内总消费量的89.4%,国内产能远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
进一步分析进口结构可以看出,我国大豆不仅进口依赖度高,而且进口大豆的来源也很集中。据海关最新统计数据显示,年我国共进口大豆万吨,相较年下降3.8%,其中自巴西和美国进口的大豆分别占进口总量的60.3%和33.5%,两国几乎贡献了我国所有的大豆进口量。
国内糖产不足需,进口依赖变大
产不足需,库存消费比下滑明显,进口依赖度提高。根据USDA预测,/年度,国内糖产量约为万吨,相较上一年度下降3.3%,年度总消费量约为万吨,期末库存为万吨,库存消费比为30%,近年来呈持续下降趋势,自/年度来共下降31%;进出口方面,我国糖进口依赖度自/年度以来一直维持高位,/年度国内进口量大幅增长8%至万吨,进口依赖度为30%。(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3全球粮价:粮价处于历史高位,景气有望延续
全球粮价自以来的本轮上涨主要由供给紧张和地缘动荡驱动。尤其是美国、巴西等农业主产区均受干旱天气冲击,全球主要农产品均出现供需缺口,玉米、大豆等库存消费比持续下降。此外,饲用需求回暖和疫情导致的货币超发也助推全球粮价上涨。展望后市,拉尼娜或反复,新冠形势尚不明朗,外加俄乌冲突危机加剧,供需紧张难缓解,全球粮价高景气有望在未来2年延续。
饲用粮:高价位拥有强支撑,后续走势需北美天气情况玉米:全球供需紧平衡,价格处于历史高位
从供需数据来看,全球玉米处于供需紧平衡状态。USDA发布的年2月供需报告将/22年度全球玉米产量调减万吨至12.05亿吨,全球总需求量调减95万吨至11.95亿吨,期末库存量和库销比相比/19年仍处于低位,相比于1月预估,2月预估期末库存量调减85万吨至3.02亿吨,库销比略微下调0.05%至25.29%。中国/22年度玉米2月预估产量、进口量和国内总需求保持不变。总的来看,全国玉米库存消费比恢复较慢,/22相较于/19水平仍有较大差距,全国玉米供应仍处于偏紧状态。从价格表现来看,国际玉米期货价格自年初持续攀升,近期虽有回调,但仍处于历史高位。
大豆:库存消费比下滑明显,价格正处于历史高位
从供需数据来看,全球大豆供需紧平衡状态。/22年度2月预估的全球大豆期末库存相比1月预估减少万吨至万吨,库存消费比和1月预估相比下降0.25%,相比/19年度则下降1.9%,供需仍处于紧张水平。从价格表现来看,大豆期货价格自年年初持续攀升,国内大豆现货价也与国际保持联动,从年5月元/吨左右上涨至年3月5日的元/吨。
极端旱情重创核心产区,供给进一步趋紧将为饲用粮价格提供强支撑
全球玉米、大豆价格持续上涨主要由供给端预期推动。自进入年以来,受拉尼娜现象影响,位于南北美洲的玉米、大豆核心主产区遭遇了多年难遇的极端旱情,严重的旱情将对全球玉米和大豆产量造成冲击,从而影响全球供给。
(1)玉米:美国和巴西玉米生产带在年均受到严重旱情波及,其中美国玉米生产带西北部甚至陷入了严重或极度干旱,严重的旱情或将造成玉米产量下滑。美国、巴西作为全球玉米的重要产区,其玉米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1.9%、7.7%,出口量分别占全球的总出口量的38.7%、11.3%,此轮旱情可能会进一步扩大全球玉米的供需缺口。据美国农业部年2月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显示,全球玉米21/22年度预计产量被下调万吨至12.1亿吨,库存消费比则被下调至25.29%,全球供给预期的进一步收紧。分地区来看,巴西玉米21/22年度预计产量被下调万吨至1.1亿吨。
(2)大豆:极端旱情在年以来席卷了位于南北美洲的前三大产区,在北美地区,严重旱情获波及美国大豆生产带西北部地区,而在南美地区,巴西东南部大豆主产区和阿根廷均经历了严重旱情。据巴西*府机构称,持续的干旱造成了巴西中部和南部近一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干旱,预计将导致作物损失、水资源短缺。巴西、美国和阿根廷的大豆产量分别占全球总产量的37.7%、31.3%和12.6%,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出口量的49.7%、37.4%和3.2%,此轮旱情势必对全球大豆供给造成冲击。从美国农业部年2月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来看,全球大豆21/22年度预计产量下调万吨至3.6亿吨,库存消费比将下调0.3%至25.2%,全球供需缺口扩大至万吨。分地区来看,巴西玉米21/22年度预计产量被下调万吨,阿根廷预计产量被下调万吨。
口粮:饲用替代叠加产量预期下调,小麦后续价格仍将走强
玉米、大豆价格的上涨导致了转向口粮的饲用替代,全球小麦价格持续走高。作为首选的的饲用替代粮,小麦年饲用消费同比大增20%,需求的增加使得小麦在年产不足需。据USDA估计,年小麦出现约万吨的供需缺口,期末库存消费比大幅下滑3%至35.5%;相比之下,虽然大米也出现了约万吨的供需缺口,但库存销售比下降并不明显,维持在35%左右。从价格表现来看,小麦期货价格自去年年初以来增长显著,截至年3月4日已相较上一月同期上涨57%,主要系受到俄乌冲突危机加剧的影响,而大米期货的价格走势相比之下较为平稳,截至年2月28日已相较上一月同期上涨3%。
受干旱天气影响,小麦主要出口国产量预期大幅下调,全球供需缺口将扩大,全球小麦价格将继续保持高景气。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是全球小麦的主要出口国,出口量分别占全球总出口量的19.3%、14.7%和13.0%。年8月受干旱天气影响,上述国家的小麦产量预期均遭大幅下调。从美国农业部年8月份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来看,全球小麦产量和出口预期下调明显,其中全球、俄罗斯、加拿大和美国的21/22年度小麦产量预期分别下调万吨、万吨、万吨和万吨,全球、俄罗斯和加拿大21/22年度的小麦出口预期分别下调万吨、万吨和万吨,全球21/22年度的供给缺口由49万吨大幅扩大至万吨。另外,从年2月份最新发布的供需平衡表来看,全球小麦供需缺口现已升至万吨。我们认为,在玉米、大豆价格仍保持高景气的环境下,供给紧缺叠加饲用替代需求,未来全球小麦价格仍将继续保持高景气。
全球大米供需预期较为平稳,未来价格上涨空间有限。上文我们提到,全球超6成的大米出口来自印度等南亚和东南亚国家。从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疫情数据来看,印度新一轮疫情的每日确诊数在达到顶峰后开始明显下滑,疫情对水稻播种(印度水稻通常在雨季前的5月播种)及后续生产、出口的影响或将相对有限。
白糖:供需缺口首现,牛市周期已至
全球白糖出现供需缺口,价格逼近历史高位。从USDA公布的全球白糖供需数据来看,全球白糖已经连续两年维持在供需紧张的状态,而据USDA最新估计显示,受产量大幅下滑影响(20/21年度全球糖产量共计下滑约万吨,重要产区中印度和泰国的糖产量分别下滑万吨和万吨。),20/21年度全球白糖将首度出现供给不足的局面,供需缺口约为万吨(上年同期为供给过剩万吨)。从预测数据来看,22/23年全球白糖预计仍将存在供需缺口,缺口预计为万吨。受供需紧张影响,全球糖期货价自年年初以来持续攀升,截至年3月3日已较年初上涨44%。
库存消费比高位回落明显。据美国农业部最新估计显示,/年全球糖期末库存相较/年下降万吨至万吨,库存消费从近20年以来的高位下滑2.6%至28.0%。而从预测数据来看,受南美干旱天气影响,/年全球白糖的库存消费比将进一步下滑,将相较/年下滑4.6%。库存消费比大幅滑向至低位,说明市场中供不应求的情况未来将进一步加剧,这将为全球糖价维持高景气提供强支撑。
原油价格持续上涨,供需缺口难反转,糖价新一轮强周期已至。自去年以来,全球原油价格持续上涨,高位油价将刺激燃料乙醇需求,从而提高新榨季乙醇用蔗比例,叠加干旱天气带来的产量不确定性,/22新榨季的糖产量提升存在难度,持续存在的供需缺口将为糖价高景气提供强力支撑。
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