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豆曾经的辉煌
中国是大豆的故乡,世界上各国栽培的大豆都是直接或者间接由中国传播出去的。年之前,无论是产量还是质量,中国都是大豆国际市场上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在年日本三井物产把中国东北大豆运到欧洲之前,这种中国人重要的油料和植物蛋白作物并不为西方世界所了解。廉价优质中国大豆的到来,让西方世界认识到了大豆的油料作物价值,包括英国在内的整个西欧榨油厂纷纷用中国大豆代替了阿根廷的亚麻籽,从此大豆成为了欧洲人主要的油料来源作物。
英国报纸上的大连大豆和豆饼货场来自欧洲的订单雪片一样飞来。仅用了一年的时间,欧洲对于中国大豆的需求量就从吨暴涨到了40万吨。庞大市场需求带动了中国大豆种植规模的飞速发展。年,东北的大豆产量从年的万吨迅速扩大到万吨,增长了五倍。那时候,中国的大豆产量长期居于世界第一位,国际市场上90%的大豆都是来自中国。
东北大豆成为奉系*阀主要的出口商品,依靠大豆带来的丰厚收入,养活了奉系20万*队。这支*队不仅装备能够自给自足,还装备了飞机、坦克、*舰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武器。与此同时,东北大豆还成了日本人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物资,成为二次大战中日本人要挟美国人的重要筹码。
东北*装备的坦克直到上世纪50年代美国大豆崛起之前,中国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大豆生产国。建国初期,大豆在中国的国际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曾经是苏联重要的战略进口物资,也是中国出口创汇的主力*。改革开放后,中国大豆产量由80年代的万吨增长到年万吨的历史峰值。直到年之前,中国一直是大豆净出口国,每年出口大豆约万吨。
东北大豆年,情况发生了变化,当年的大豆进口量比上年猛增了五倍。从此,中国大豆进出口的逆差再也没能扭转。短短十几年,中国从大豆出口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对外依赖度高达80%。同时,中国大豆产量的世界占比从年的23.3%下降到年的4%,仅剩下东北大豆产区在苦苦挣扎。目前,中国每年大豆产量在万吨左右,世界排名第四。每年进口大豆约0万吨,占世界大豆贸易的60%以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
中国大豆的落幕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国大豆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挑战来自两方面,一是杂交玉米,二是进口大豆。
与杂交玉米争地上世纪60年代末期时,东北地区的大豆和玉米种植面积差不多,农民没有偏好。大豆单产虽然没有玉米单产高,但由于大豆单价高,两者经济效益相差无几。杂交玉米的出现打破了这种平衡。
年代,东北的玉米每公顷产量约两吨,杂交玉米却可以达到4吨。同样的土地,种玉米比原来收入多一倍,大豆单价虽高,却不足以弥补玉米增产的损失。于是,大豆主产区农民纷纷转产玉米,全国大豆主产区除东北外,种植面积都出现大幅减少,很多原来的大豆主产区如山东已经看不到大豆的影子。杂交玉米虽然高产,但是农民再也不能像以前那样自行留种了。国外的种子公司开始粉墨登场。
有一个很偶然的因素延缓了杂交玉米向东北大豆主产区的进攻速度——气候。玉米产自南美,是热带作物,在中原地区适应得比较快,但进入东北地区后就遇到了麻烦。直到八十年代中期,玉米种植的最北端只能到达吉林、黑龙江交接地带。黑龙江农垦系统历时二十年研究,也无法将玉米种植到黑龙江省内。
这时候,一家德国种子公司出现了。他们为黑龙江农垦系统提供了一种耐寒的玉米品种,同时提供技术支持。黑龙江农垦终于完成了二十多年来把玉米种到中国最北端的心愿,中国最后的大豆主产区——黑龙江也随之被玉米攻陷。中国大豆最后的辉煌也终于落下了帷幕。
东北玉米2.洋豆入侵
年,中国开始进口大豆。跟随大豆进入中国市场的,还有一种叫做豆粕的东西。豆粕的进口量在第二年就很快超过了大豆。对所有中国贸易商而言,进口豆粕是破天荒的事。国内的豆粕都是大饼样的,叫做豆饼。进口的豆粕都是粉状或颗粒状,叫做豆粉。豆粕富含蛋白质,是动物饲料中重要成分。豆粕的大量进口,改变了中国人生猪饲料行业的配方,改变了大豆的主要作用。大豆开始成为豆粕压榨过程中的副产品,而不是相反。这种改变,导致了大豆与中国人的动物蛋白来源——生猪养殖发生了直接联系,大幅提高了中国进口大豆的需求量。因此,多年来,在国产大豆产量并没有出现大幅萎缩的情况下,进口大豆量一路飙升,达到了年进口0万吨的数量,独占世界大豆贸易量的60%。进口大豆和豆粕共同改变了中国人的生活。
美国大豆年,中国入世谈判进入实质阶段时,农产品市场准入谈判中,中国同意了大豆进口管理无配额、低关税的要求。最为最重要的农产品,大豆的进出口配额管理就这么被主动放弃了。那是的人们无论如何也想不到,仅仅几年之后,当时被认为是中国拳头出口产品的大豆,会成为如此热门的大宗商品,中国会短时间内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大豆进口国。随着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加入世贸组织,大豆进口的大门被彻底打开了。
就这样,在杂交玉米和进口大豆的两面夹击之下,中国大豆的辉煌大幕终究还是落了下来。
美国大豆的历史性崛起
美国经济在战后的繁荣给美国大豆带来了腾飞机会。年美国大豆产量接近中国,年反超中国,成为世界头号大豆生产国。从年到年,美国大豆产量更是一直牢牢占据全球总产量的70%左右。目前,美国年产大豆约一亿吨,占世界大豆总产量的38%左右。
把大豆介绍给美国人的中国女人年,大豆引入美国。在长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这种优质的油料和蛋白作物没有引起美国人的注意,直到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金韵梅的出现,她是第一位将大豆和豆制品介绍给美国主流社会的中国人。
美国媒体对金韵梅的报道金韵梅,年生于浙江宁波的一个基督教家庭。后远赴美国,医院附属女子学院学习。年6月,金韵梅以一等荣誉学位从医学院毕业。早在年,金韵梅就通过撰文和公开演讲,向美国民众介绍大豆食品在中国饮食中的地位,介绍豆制品作为食物的优点和价格低廉的特点。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参战后食品供给不足的问题日益突出。美国农业部任命金韵梅作为美国*府代表到中国调研,以便更好地利用大豆。《时代周刊》报道称,对金韵梅的任命是美国*府首次赋予一位中国人如此大的权力。
在中国期间,金韵梅前往各地详细了解大豆和豆制品的生产过程,和当地*府与农户洽谈,将大豆出口至美国。回到美国后,金韵梅将大豆的食用价值向美国农业部做了介绍,她的多项研究成果都被美国*府采纳。虽然金韵梅有生之年没有看到美国大豆的崛起,历史学家却认为,她对于大豆和豆制品在美国的推广所带来的影响无法估量。
这位中国第一位女留学生,不但是第一个向美国推广大豆的中国人,还是中国第一所公立护士学校—-北洋女医学堂的创办人,是中国护理教育的创始人。
2.美国“大豆之父”莫尔斯的中国之行
一直到20世纪20年代,对于大豆这种作物,美国的农场主都极其陌生,认为大豆永远不可能成为一种经济或粮食作物。但美国最早致力于大豆作物研究的生物学家,美国大豆之父——莫尔斯却对大豆超高的商业和社会价值深信不疑。
美国大豆之父莫尔斯(手中拿的是豆饼)年,莫尔斯登上了中国的土地。他踏遍了中国的东北及华北地区,采集了多达份不同品种的大豆样本,得到了中国豆农毫无保留的种植经验传授。三年之后,他带着足足60多箱资料返回了美国。就这样,被中国人驯化了几千年的大豆种源以这种并不十分光彩的手段流失到了美国。那时候的中国,战乱频发,民不聊生,*府无能,又有谁会关心中国原生大豆种源的流失呢?
莫尔斯的努力起到了巨大的作用。不到两年,美国大豆产量就超过了日本。年,美国大豆产量已基本上与中国等量齐观了。50年代则把中国远远地甩在了后面,产量一度占全球总产量的70%以上,成为了世界大豆产业霸主。
3.大豆荒直接催生了美国大豆产业的迅猛发展
年12月,日本与美国正式进入了战争状态。占据中国东北的日本,在战争爆发的第一时间切断了对欧洲和美国的大豆出口,美国和欧洲市场出现了大豆荒。
美国大豆农场年,为了应对日本封锁,美国农业部将大豆提高到了可以赢得战争胜利的战略地位。在联邦*府大豆价格支持计划补贴下,美国大豆种植面积,从年的万英亩迅速发展到了年的0万英亩。为了打消豆农的顾虑,美国*府制定了一系列的高价回收计划。年,美国国际大豆市场份额实现了从3%飙升到46.5%的贸易奇迹。年,美国大豆在此基础上再次获得了62%的增长。曾经属于中国大豆的海外市场被美国大豆迅速占领。
4科技在大豆产业的广泛运用
上世纪50年代,美国大豆加工商协会依靠着旗下数以百计大豆学家坚持不懈地研究,顺利解决了困扰大豆产业多年的大豆除臭和保存难题。同时,在出油率上,比当年中国大豆提高了整整3个百分点。
年,美国大豆染上了一种毁灭性寄生虫。不到一年的时间,美国大豆遭受灭顶之灾。一年后,美国科学家在中国东北所种植的黑豆中找到寄生虫抗体,通过科学手段将抗体植入美国大豆中,成功度过这次危机。
科技的进步和应用,让美国人尝到了甜头。在传统生物育种技术逐渐步入瓶颈的时候,以基因改造为手段的特种高产大豆问世。从此以后,世界范围内,从种子到成品的保存,美国大豆的霸主地位再也难以撼动。
从莫尔斯踏上中国土地的年算起,近百年的国际大豆兴衰史,反映了中美两国国运和国力的历史变迁。中国大豆走过了属于自己的千年辉煌,在上一世纪中期不可避免地开始落幕。美国大豆后起直追,开启了一个属于自己的大豆时代。所有的这一切,都只是开始,只是新世纪里面一场更为惨烈大豆战争的序幕,更为波澜壮阔的故事将随即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