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日本的研究人员成功制造出了3D打印“和牛肉”,大阪大学的研究人员先通过和牛的细胞切片图,拆分出“和牛肉”的纤维结构。然后采集所需要的基础细胞,并以此作为3D打印原料,打印出肌肉、脂肪和血管三种不同的纤维,最终拼装成“牛肉”。
有“人造肉”之称的植物肉最先在欧美国家兴起,随之席卷世界,伴随着涌现出各种新兴制作技术。上文所说的3D打印,是目前制作“人造肉”的技术之一。
不仅仅在日本,近年来,植物肉开始大举进入我国市场。年,必胜客中国宣布与植物蛋白产品公司合作,推出史上首款使用“人造肉”的汉堡套餐。同年底,汉堡王也试水植物肉市场,宣布开售使用“人造肉”的真香植物基皇堡。今年早些时候,海底捞在部分门店推出以植物蛋白为原料的素食“味伴侣”,并将继续推出包括小吃、涮品等10余款植物蛋白产品。“人造肉”风潮在我国愈演愈烈。
什么是“人造肉”
“人造肉”又叫植物肉,它不是我们常规认知中的“仿荤肉”,它分为植物替代品和实验室培植两种类型。
植物替代品一般以豆粉、豆粕、大豆蛋白、小麦蛋白为原料,制成的新型植物蛋白素肉,口感、气味和动物肉十分相似。而实验室培植的“人造肉”,是从动物身上抽取干细胞,然后将其扩增培养成肌肉细胞,最终分化成肌肉纤维成为一种“人造肉”。
无论是哪一种“人造肉”,目前的成本都比动物肉要贵。虽然名字都叫肉,但其实“人造肉”里没有动物肉的脂肪,由于目前技术并未成熟,所以人造肉的成本要比动物肉成本更高。
我国植物肉市场发展迅速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肉类消费市场之一,这被那些号称能够在咀嚼感、色泽,到香味都无限贴近真肉的植物肉品牌视为巨大的商机。
据统计,A股15家植物肉概念股中,多家公司的植物肉业务营收快速增长,植物肉业务的营收占比也在逐步提升。
数据来源:Choice金融终端
作为植物肉概念股龙头,双塔食品的豌豆蛋白营业收入已超过传统粉丝业务,成为公司第一大主营业务。双塔食品在半年报中披露,上半年,公司豌豆蛋白实现销售收入4.11亿元,占营业收入比重40.64%,毛利润贡献占比达74.64%。
由于主营豆制品,祖名股份可谓正宗的“人造肉”概念股。公司开发了一系列生鲜豆制品、植物蛋白饮品等。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48万元,同比增长8.69%。其中,植物蛋白饮品实现销售收入.88万元,同比增长51.72%。
由此可以看出,近两年植物肉在我国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尤其是受新冠疫情影响,人们对健康意识大为增强,希望通过摄入蛋白等方式提高免疫力,对蛋白的认可开始变高。
植物肉大受资本青睐
植物肉显然这是一个富有想象力的“赛道”,这从资本的青睐程度即可获知一二。
年,我国植物肉品牌星期零8个月内获得三轮融资,A+轮融资过亿元;未食达、GreenMonday、周子未来均获得超千万元融资;HeyMaet完成种子轮和天使轮融资后,4个月内即完成第二笔融资。年5月,植物肉品牌谷肉GrainMeat完成近千万元天使轮融资。
而根据Euromonitor的预测,到年,中国植物基肉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亿美元。
植物肉市场前景广阔
作为一项新兴事物,植物肉尽管目前整体产值较小,但在业内人士看来,这是一项“前景无限好”的朝阳产业。
金字火腿在半年报中表示,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健康意识、环保意识提升,具有高蛋白、零胆固醇、无激素、无抗生素、营养成分可以按需组合等优点的植物肉产品会有广阔前景。目前,金字火腿已经推出了植物肉饼、植物肉丸、植物肉香肠等植物肉产品。
除了自研,多家A股公司还在植物肉领域展开了一系列投资。据东方集团披露,公司已与珍肉(北京)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合作,通过高水分植物蛋白肉技术,打造专供餐饮行业的植物蛋白肉品牌;雪榕生物则向味食达公司增资万元,共同研发以食用菌菇蛋白为植物基的“人造肉”产品。
Bloomberg最新预测,全球替代蛋白领域将保持11%的年化复合增长率,到年行业规模将达亿美元,其中植物基产品份额约占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