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场期待已久的USDA9月份供需报告尘埃落定之后,市场预期的利多兑现,反观外盘美大豆价格不但没有出现冲高回落,反而表现出明显的走强态势,这种走势意味着交易者情绪上的进一步倾向,相当于奠定中期偏强态势。
回看年的豆粕市场,应该说可以总结为:在最为关键的结点与市场预期多数时候是相反的!举个例子:年春节后商品普遍暴跌,豆粕的表现是最强的、至少是十分抢眼的。在4月份其它商品企稳走强的时候豆粕表现出来的却是弱势。到5月份,豆粕自身基本面给出利空:市场纷纷预期随着夏季到港大豆增加,国内价格压力会较大时,豆粕价格再次给了市场惊喜,走势逆转不断创出新高,直至现在。
按照市场一线人士定性:年的豆粕市场是反常识的。即再比如:年国际大豆为丰产年份,虽然美豆单产受到了若有似无的威胁,总体的历史高位区间一直没有打破。国际、国内供应都为宽松格局,价格表现却为震荡向上的趋势,并呈现加速的迹象。那么该如何理解这样的豆粕市场呢?
对比近10年的豆粕价格历史轨迹,豆粕是一个周期性波动规律非常强的品种。在年4月份即中美问题爆发初期,市场最担心的就是这一事件是否会把豆粕近10年的波动周期打破,规律的形成是靠物流及供需结构的变化来实现的,而且是个缓慢的过程。最终,-年豆粕原有的波动周期依然在持续,就在市场认为周期可能还在持续的时候,年5月份的触底反弹,让大家意识到豆粕的波动周期可能已经被打破!而且从最近4个月的表现看,也进一步印证了这种判断。也就是说自年5月份以后,豆粕是在以新的运行周期下运行的,只是由于运行的时间还比较短,还不能完全判断这个新的周期规律是什么样的。
按照推理,一旦这种新的周期规律得到确认,那么就需要重新梳理价格的起涨点,很明显这个起涨点在年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日,也就是说年2月3日,这也是为什么笔者自6月份以来一直认为豆粕的高点仍没有出现的原因。虽然现在价格刷新了年的新高,但按照判断这个高点大概率仍然不是本轮行情的最高点。同样,这个结论也可能和市场认为的基本面数据并不匹配。客观的讲,市场需要分析,价格需要分析,市场之所以产生分歧来源于两个主要因素,一是思维方式的不同,也就是对工具运用的不同,一是是否获得的信息是真实的,或者对获得的信息该如何解读。
就基本面数据而言,之前的确看不到更多的支撑价格的因素,毕竟国际、国内供应宽松格局是实实在在的。如果非要找到理由,或者随着国际环境的变化以及作物本身数据的不断得到证实,数据逻辑上出现了新的动向。
结合最近的市场主导因素解读如下:
美国大豆库存再次下降。年USDA的月度供需报告中对于库存的调整出现过几次大的波动,或者或跌,调整的方向并没有趋势性可言。最新,9月份的供需报告中库存再次下调,需要引起注意:是否形成趋势性下调。从9月份报告具体数据来看,市场